导读
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明确表示,消费者购买清洁能源汽车最高能获得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但必须在北美组装。自2024年起,使用产自中国的动力电池车辆将无法获得补贴,从2025年开始,使用产自中国的原材料生产的动力电池安装上车后,也将无法获得补贴。8月25日美国总统签署实施《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9月15日又签署了一项关于对外国在美投资和企业并购进行更严格审查的行政命令。这一系列动作都已经彻底说明中美脱钩已成事实,已是明牌!不是中国要和美国脱钩,是美国全面遏制阻击中国已成举国共识。
在这个国际大势下,笔者经过查阅大量文献,倾听产业界的声音,对动力电池未来的走向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供各位同行参考。
美国是修理“老二”的专家,须万般警惕!
国内常常有一种自我安慰的盲目乐观情绪,认为美国已经衰败,美国还在搞我们玩剩下的“市场换技术”,我们交通电动化都市场化了,他们还在搞补贴。我真心希望中国强大,也希望看到在动力电池上美国能奈我何的状态,但还是不要太乐观,需提高警惕:美国是修理“老二”的专家。
在美国崛起的200余年里,陆续地把英国、西班牙、日本、德国、苏联等对手踩在脚下。前几天我们看到英女王出殡的灵车都是德国制造的,那可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最高领袖在全世界最后一次亮相!可想而知曾经辉煌的英国汽车工业已经衰败到什么地步,搞到他们如此狼狈境地,就是他们现在最亲密伙伴美国。
本来在交通电动化的过程中,中美是有共同点的,在汽车工业里发挥中美模块化生产优势,可以改变欧洲、日本在传统汽车领域里的垄断地位,但特斯拉2003年在美国成立,在美国传统制造业衰败的背景下,辛辛苦苦搞了15年都没法大批量生产交付。
2018年特斯拉到了中国上海,在强大的中国供应链与工程师红利下,这才迅速批量生产交付。这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优势与潜力,也暴露了交通电动化最大受益者将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在利益面前,尤其是战略利益面前,美国对付我们的手段会层出不穷,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任何侥幸心理都会带来灭顶之灾。
我认为美国一定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急需的原材料上动手,我们必须先做打算:1,主动使用大无钴体系,使用锰系、钠电池,减少需求;2,优化矿产审批流程,让战略新兴产业所需资源尽快进入流通环节;3,建立完整的回收体系。
中国统一大市场刻不容缓
中国“韬光养晦”版的改革开放,养成了“两头在外”依附型的经济结构,中国大量进口原材料生产后出口美国及其伙伴,美国积极印钞满足百姓生活消费外,又控制大宗物资交易价格与证券定价权满足华尔街老爷的口袋。
这种经济结构,使得美国及其伙伴能够控制中国的主导产业并获得大部分利润,将中国财富置换成美元,从而合法地转移中国财富。大家都知道货币战争,美国人想做到的是印出纸币就是财富,就是可以换到货物的货币;而目前普京在做的事情就是:货是货,币是币,你要我的货,就要用我的币(卢布),从而使得货物与美元脱钩,值得我们学习研究。我们及时提出统一大市场概念就是要修正这种依附型经济,把内部市场上升为国家安全问题,激发和培育国内市场潜力和社会消费能力,构建一个高效内需的大循环体系。就是构建一个消费力量强大的国内市场,取代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的“出口导向”经济结构。我们很多企业情愿选择做国外市场而不做国内市场,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标准不统一,拓展市场费劲。笔者在推广新能源汽车十年里,遇到最多的障碍就是:经常在招标过程中,要求中标企业必须在本地制造,或者主要零部件要本地制造。标准多变使得很多企业无所适从,开拓国内市场困难重重。
外部环境急剧恶劣,贸易冲突愈演愈烈,美国实施技术封锁,我们力推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在美国瓦解下收效甚微,在外部循环难以消耗掉我们巨大产能的背景下,中国统一大市场是一条不得不走的道路。高质量的统一大市场,对参与主体都是有利的,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全国普及。
大无钴体系将成主流,锰系、钠电突飞猛进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严重的供给失衡导致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三元锂电池受材料成本上涨压力更大。以钴为例,钴在三元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成本中占重要部分,以三元 523电池体系为例,钴的材料成本占比达20%,其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到电芯成本。而且,全球66%钴产量都出自政局不稳定的刚果(金),中国钴储量仅占全球储量的1%左右,钴资源的稀缺严重威胁动力电池供应链安全。
基于锂资源、钴资源主要在海外,从保证供应链的稳健性考虑,未来少用钴、少用锂的电池材料体系将成为主流。包括磷酸铁锂、锰酸锂、磷酸锰铁锂、富锂锰基等在内的“大无钴系”,未来在整个动力电池市场占比有望超过70%,甚至更高。
2018年笔者在一家动力电池担任COO期间,曾经与几家国际大厂有过未来动力电池需求的谈判,那时国际大厂都是要求三元电池,到了2021年其中一家国际大厂自己宣布使用比亚迪的铁锂电池了。
特斯拉在2021年10月宣布全球范围内的标准续航版Model 3和Model Y,将全部改用无钴的磷酸铁锂电池。据行业人士交流,广汽埃安在规划的新品已经全系铁锂化;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等都在大力上马“大无钴系”电池产能项目;这些现象表明这个趋势已经不肯逆转。
居民和工业用电本身具有峰谷现象,再加上风力、光伏发电等新型能源普遍存在间歇性、波动性问题,用储能来保障与平衡供需两侧稳定性成为关键。在诸多储能技术路线中,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电化学储能被认为最具发展潜力,是一个不亚于动力电池、即将爆发的蓝海市场。在这个市场里,在国内三元电池已经是明确禁用,主力都是磷酸铁锂或者未来的钠电池。
而与锂电池同为“摇椅电池”的钠电池,以其原料资源广泛性的优势,可以锂电池40-50%的成本优势达到锂电池70%的性能,填充到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市场中,成为保障能源安全,加速新能源产业进程的重要布局。目前国内钠电池行业发展迅猛,各类钠电池体系都有建设和发展,除了专门的钠电池新势力,各大动力电池集团都有钠电池研发团队在跟进,江苏众钠能源的夏刚甚至喊出了“留给新势力的时间窗口只有一年半”,侧面说明钠电池行业你追我赶发展迅猛。
动力电池的海外布局
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国轩高科都宣布在德国建厂;宁德时代与亿纬锂能宣布在匈牙利建厂;远景动力分别在英国、法国、西班牙先后建厂。
欧洲诸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工业是欧洲经济的基础,他们并不希望在传统汽车行业向电动汽车迈进的赛道上失去竞争力。在欧洲建设电池制造基地有其独特的优势:1,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优势;2,发达的技术和高效的生产率;3,进入德国、匈牙利的产品也就意味进入了欧盟,进入了4.5亿人口、17万亿美元GDP总量的巨大市场。
宁德时代宣布东南亚工厂放在印尼,比亚迪把东南亚工厂放在了泰国。
东南亚作为我国的“后花园”,借“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和东盟十国均获得了有目共睹的经济收益。在东南亚建设电池制造基地也有其独特的优势:1,同属汉文化圈的便利性,东南亚华侨规模全球第一;2,显著的人力、土地成本优势;3,拥有6亿人口、经济持续增长的东南亚,汽车普及率还不到20%,为未来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4,可以用东南亚生产的电池先供应美国与欧洲赢得缓冲时间。
宁德时代宣布暂缓在美国建厂计划,在目前国际大势下是明智也是无奈的,宁德时代作为全球第一的动力电池企业本应是在美国与LG、三星SDI同台竞争的。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产能布局,受益产业集群红利,同时对于其拓展海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看来:目前动力电池的东南亚布局应该加快,欧洲应该先有块地盘,美国只能观望。
最后
从历史来看,中国在17世纪前一直领先于西方,只是在后面慢慢被西方超越。当前,我们在努力追赶,再次领先世界是迟早的;美国也不会坐等被我们超越,不管谁上台,遏制我们发展的思路不会变,我们要提高警惕,努力发展自己。
从趋势来看,交通电动化已经让我们拿下动力电池全球第一的桂冠,储能的需求又方兴未艾,动力与储能需求叠加,有着广阔的市场想象空间,值得志存高远的企业为之着迷,为之拼搏!
(本文作者系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副院长、《电车商业研究》创始人顾国洪)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