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月乘用车市场呈现较好增长态势,8月有望保持平稳)
8月8日下午,乘联分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82.6万辆,同比增长6.3%,环比下降12.4%,1-7月乘用车累计零售量达到1272.8万辆,同比增长10.1%。
图片来源:乘联分会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今年7月零售较2023年7月176.8万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3%,呈现较好增长态势。从年内整体走势看,国内车市零售累计增速从1-2月的1.2%持续拉升到1-6月的10.8%,7月呈现高基数的减速特征,市场走出“前低中高后平”的走势。
自主品牌,拿下65.9%份额
近几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且意义深远的结构性变革。在这场变革浪潮中,自主品牌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以及长期的技术积累,如同破竹之势,持续扩大自身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逐步重塑着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从乘联分会公布的数据来看,自主品牌在7月延续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当月零售量达到121万辆,同比增长14%的成绩尤为亮眼。尽管环比下降10%,但并不妨碍其在市场份额上的持续突破。7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攀升至65.9%,较去年同期增长4个百分点,1-7月累计零售市场份额则达到64%,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6.9个百分点。这一组数据的背后,是自主品牌在技术研发、产品矩阵、市场响应速度等多方面优势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的深耕,为其赢得了庞大的消费群体。
与自主品牌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资品牌的增长乏力。7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5万辆,同比仅增长1%,环比下降12%。细分来看,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4.5%,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9%,同比持平;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4.7%,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唯有韩系和其他西欧品牌零售份额有所提升,但整体未能改变合资品牌的颓势。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上的滞后,使其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逐渐失去竞争力,传统燃油车市场的萎缩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
豪华车市场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7月豪华车零售17万辆,同比下降20%,环比下降29%,成为三大市场中降幅最大的板块。7月豪华品牌零售份额为9.3%,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传统豪华车市场面临的压力甚至超过了合资品牌。这一方面源于消费者对豪华品牌的消费观念逐渐理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主品牌高端化车型的崛起,对传统豪华车形成了有力冲击,分流了部分消费需求。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差异,进一步揭示了各阵营的竞争力分化。7月国内零售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74.9%,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自主品牌消费者都选择了新能源车型,充分彰显了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绝对优势。相比之下,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0%,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6.7%。如此巨大的差距,反映出合资品牌和部分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产品布局上的明显滞后,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旺盛需求。
从月度新能源车国内零售份额来看,7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为70%,同比持平,继续稳固着其主导地位;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3.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在新能源市场中的存在感持续减弱。值得关注的是,造车新势力阵营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格外抢眼,该月新势力份额达到21.4%,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小米汽车等品牌凭借创新的产品理念、先进的智能科技,拉动新势力份额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为新能源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来源:零跑汽车
曾经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特斯拉,7月份额仅为4.1%,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的下滑,并非偶然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单一企业的困境,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剧变的缩影。随着自主品牌及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快速崛起,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早期的“外资引领”进入“本土主导”的新阶段,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
总体来看,7月的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自主品牌强势领跑、合资与豪华品牌承压调整、新能源市场格局深度重构的特点。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还将发生更多变化,自主品牌能否持续保持优势,合资品牌与豪华品牌能否成功转型,都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新能源车,渗透率回升至54%
7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展现出稳健增长与结构优化并存的特点。
据乘联分会数据,7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达98.7万辆,同比增长12%,尽管环比下降11.2%,但在报废更新、以旧换新政策及新能源免征购置税等普惠政策的有力托底下,市场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增长韧性。
从累计数据来看,1-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累计645.5万辆,同比增幅高达29.5%,持续领跑汽车市场整体增长,充分彰显了新能源汽车在消费者购车选择中的重要地位。
图片来源:乘联分会
更值得关注的是,7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市场的零售渗透率达到54%,较去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意味着,每卖出两辆乘用车,就有超过一辆是新能源车型,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已从政策驱动为主转向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新阶段,成为车市消费的主力。
在企业零售表现方面,自主主流车企的新能源车型持续走强,形成了多品牌齐头并进的格局。比亚迪汽车以274,644辆的零售成绩遥遥领先,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吉利汽车紧随其后,零售121,385辆,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和技术积累占据重要份额;长安汽车零售55,659辆,上汽通用五菱零售51,570辆,均保持着稳定的市场表现。此外,鸿蒙智行、零跑汽车等品牌也表现不俗。
出口市场同样活力四射,成为拉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的另一重要引擎。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7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21.3万辆,同比激增120.4%,环比增长7.6%,占乘用车出口总量的44.7%,较去年同期提升近20个百分点,凸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从出口结构来看,纯电动车型占新能源出口的65.3%(去年同期为73.8%),其中A00+A0级纯电动车作为核心焦点,占纯电动出口的43%,较去年同期的26%大幅提升,说明小型纯电动车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插混车型的出口占比也从去年同期的26%提升至32%。乘联分会指出,尽管受到部分国家外部干扰,但自主插混车型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迅猛,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厂商新能源出口榜单中,比亚迪汽车以78,364辆的出口量位居榜首;奇瑞汽车和特斯拉中国分别以28,023辆、27,269辆位居其后;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的出口量过万辆,吉利汽车、极星汽车、光束汽车、上汽乘用车等品牌的出口表现也相对不错。
图片来源:奇瑞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从单纯的整车出口逐渐向 CKD 出口(全散件组装)和海外本地化生产过渡。
数据显示,自主品牌的CKD出口占比较高的企业有长城汽车、比亚迪汽车等,目前长城汽车CKD出口占比20%,比亚迪CKD出口占比10%。从整车出口转向CKD出口和海外本地化生产是未来趋势,长城汽车、比亚迪等企业在着力海外体系建设上都表现得很优秀。
8月车市,继续平稳走势
2025年以来,中国乘用车市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展现出强劲的复苏韧性,经历年初短暂波动后,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驱动下稳步回升,尽管7月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复苏态势未改。
具体来看,1月,受季节性因素与消费周期影响,乘用车市场出现阶段性遇冷。但春节假期后,随着社会经济活动全面恢复,2月产销数据强势反弹,3月逐步回归常态化消费节奏。进入第二季度,国家促消费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各地配套措施密集落地,叠加主机厂补贴加码、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及线下车展全面重启,4月市场延续良好走势,5月、6月更呈现超强增长态势,7月虽未能继续超强增长,但零售较2023年7月176.8万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3%,仍呈现较好增长态势。
图片来源:乘联分会
在此背后,反内卷浪潮正推动车市降价减少、促销平缓,车市运行日益平稳。
乘联分会指出,根据车企官方宣布降价或新车价格实质性突破近两年最低指导价的规则统计:今年7月份有17款车型降价,较去年同期的23款和2023年同期的17款数量,当前市场保持相对稳定。2025年7月新能源车的促销力度维持在10.2%的中高位水平,较同期增加2.1个百分点,较上月基本持平。2025年7月传统燃油车的促销力度稳定在23.4%的水平,较上月增加0.1个百分点,较同期增加1.5个百分点。
其还提到,面对外部冲击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强有力的对冲平衡措施支撑了经济与车市。上半年我国GDP为66万亿元,同比增长5.3%,略超预期的经济运行带动了车市超强增长。国家“两新”补贴政策的加力扩围拉动效果突出,形成了上半年的“政策红包”效应。然而,随着第三批补贴资金下发出现空挡期,加之各地高息高返的政策收缩,贷款返利补贴车价的力度大幅缩小,导致消费者感知的购车成本上升,形成新一轮观望情绪。同时,经销商销售压力剧增,这使得7月车市增速从3-6月的15%回落至6%左右。
展望8月,车市有望延续平稳走势,多重积极因素将支撑市场韧性。
结合乘联分会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策端,今年7月下旬第三批补贴资金已经下发各地,预计重庆部分地区的以旧换新会重启,补贴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将有望改善8月的增速。
生产端,8月共有21个工作日,虽较去年同期少1天,但生产销售时间仍相对充裕,部分燃油车企业进入传统高温假设备修整期,行业整体延续“以销定产”节奏,避免盲目扩产。
需求端,随着电动化的使用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新能源车多用多省钱的日常使用经济账,逐渐获得用户认可,乘用车私车出行意愿和频次的增加也是必然趋势。9月开学季前购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等家庭第二辆车的需求更强劲。
产品端,伴随着8月改款新车上市潮的到来,各细分市场形成更丰富多样的产品供给,将是拉动车市零售逐步回暖的一个有力因素。燃油车近期上市的新品,在保持驾驶性能品质的基础上,也会迎来进一步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的升级优化热潮,产品竞争力会得到提升,渠道信心有所恢复,市场关注度和认可度都将有所回暖。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7月“以旧换新”政策启动推高了同期销量基数,可能对今年8月增速形成一定压力。
从长远看,乘用车市场正沿着“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方向稳步前进,6月自主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份额已提升至15%,未来增长潜力广阔。随着反内卷工作深入,车企价格策略更趋理性,渠道稳定性增强,行业将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同时,消费者储蓄率上升、房产投资热情降温,购车能力与意愿逐步释放,为市场持续增长提供内生动力。
总体而言,202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强大韧性,8月有望在政策托底、需求释放与产品迭代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稳,为全年高质量增长奠定基础。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