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愤青”魏建军,变柔了!)
"现在我快成为愤青了,是对这个产业担忧。"2024年10月新浪财经的专访预告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这句话戳中了汽车圈的神经。那时的他,刚因痛批价格战后遗症将达六七年,直言"中国电动车无核心技术优势"引发热议。
再加上密集批评行业内卷、0公里二手车造假等乱象,"愤青"的标签牢牢贴在了这位军人出身的车企掌门身上。
但仅仅半年后,央视《对话》栏目中的魏建军已然换了模样。他不再执着于抨击行业乱象,而是系统抛出"四不为"原则——不做过度营销、不被资本裹挟、不损产业生态、不逐短期利益,句句透着建设者的笃定。
从对着镜头紧张到"手心冒汗",到被迫下场学雷军做直播的"拧巴",再到如今跳出流量迷思的从容,魏建军的转变,犹如酿酒工艺的精进——从辛辣刺喉到甘醇柔和,回味悠长。
01从追流量到守价值
2024年初的魏建军,是车企老板里最卖力的"学徒"。小米汽车上市的热度,狠狠刺激了这位传统制造老兵,他把沉寂13年的微博重新激活,专门跑到小米SU7发布会现场取经,甚至和雷军互赠新车带回调研,对雷军的营销打法开启"像素级复刻"。
为了破局"有技术无传播"的困境,这位曾抗拒镜头的企业家,换上摩托车服做智驾直播,在北京车展挨个拜访其他车企CEO,还专门搭建新媒体直播运营中台,让重点项目直接向自己汇报。但骨子里的制造基因,让他始终与流量逻辑格格不入。蓝山发布会上,他拒绝请流量达人试驾引流,硬是把"不用流量代表产品价值"的执念写进了沟通准则。
这种"拧巴"在销量数据面前终于找到答案。跟风直播并未换来预期效果,反而让研发投入与营销成本的失衡愈发明显。痛定思痛后,魏建军彻底调整方向:个人直播频次锐减,《魏建军的周末》短视频停更,转而通过深度专访输出思考。到2025年,他更是将"不做过度营销"的原则落到实处,放出狠话:"谁要是在发布会上过度夸张,回来先受处分"。如今的他不再追着流量跑,而是把"核心部件终身质保"等实在承诺顶到台前,坦言"造好车是本分,实验室数据没必要炫耀"。从模仿流量到定义价值,魏建军终于找准了传统车企的营销节奏。
02从逐销量到谋长远
2021年6月,魏建军在战略发布会上抛出雄心勃勃的目标:2025年实现全球年销400万,其中新能源占比80%,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为此计划未来5年累计投入1000亿元研发资金。彼时的他,满是"不转型就死"的焦虑,为了冲规模,长城一度同时运营欧拉、魏牌、哈弗等6个品牌,一年推出超20款新车,试图覆盖从微型车到中大型车的全市场。
但激进扩张很快遭遇瓶颈。2024年前三季度,长城仅销售85.4万,同比微降1.2%,距离年度190万目标尚差一半。更现实的是,此前跟风降价虽换来销量增长,利润却明显下滑。
市场的重击让魏建军彻底清醒。2024年的访谈中,他的话颠覆过往认知:"长城不怕销量下滑,追求排名没价值""宁可市占率少一点,也不去追求没有意义的销量"。这种转变并非躺平,而是对"不逐短期利益"原则的践行——股东大会上,他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对部分亏损车型和低效项目进行调整,将资源向哈弗、坦克等优势品牌倾斜,同时发力高端市场,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持续提升,魏牌高山在海外市场也取得突破。
这份定力背后,是技术投入的持续加码。魏建军坚持"新能源多元化"路线,纯电与混动并行发展,Hi4电混技术实现"四驱性能、两驱能耗",搭载车型占比已超40%。从盯着数字较劲到扎进技术深水区,他终于明白,汽车行业的竞争从不是短期冲刺,而是长期耐力赛。
03从批乱象到建生态
2024年的魏建军,像个斗士般撕开行业遮羞布。他痛骂价格战的毁灭性,怒斥车企拖欠供应商货款当"无息资金池",点名批评"0公里二手车"造假乱象,句句尖锐得"不合时宜"。面对"愤青"的指责,他曾辩解:"我不是愤青,只是对这个产业有感情"。那时的他虽心怀行业,但尖锐措辞难免被质疑"酸葡萄心理"。
到2025年,魏建军的话语体系完成了从"破"到"立"的升级。央视访谈中,他将分散的批评提炼为"四不为"原则,从单纯批判者变成规则倡导者。谈及资本,他直言:"我们不是不尊重资本,同样需要资本支持,但绝不被资本裹挟";谈及行业,他强调"对自身和行业过度伤害的事,坚决不做",用底线思维替代了过往的尖锐批判。
更关键的是,他把目光从国内内卷投向全球,以全球化布局践行"不损产业生态"的理念。长城在海外市场持续发力,推进本地化生产,针对不同市场定制产品,用差异化布局践行"全球智造",避免陷入低水平的出口竞争。
魏建军曾说,35年就做了造车这一件事。从接手负债累累的小厂,到掌管全球多个整车基地,他的每一次转变都踩着行业变革的鼓点。曾经喊出400万目标时的激进,是传统车企面对颠覆的慌张;痛批行业乱象时的尖锐,是对产业前景的焦虑呐喊;如今"四不为"的笃定,是历经市场淬炼后的清醒坚守。
他不再追流量,却靠价值赢得信任;不再赌销量,却用研发筑牢根基;不再骂乱象,却用规则推动生态。这种转变不是妥协,而是像陈酿褪去辛辣般的成熟——是对"靠产品创造价值"的回归,是对产业生态的敬畏。
当"愤青"的标签渐渐淡去,留下的是一个传统车企在浪潮中站稳脚跟的样本。魏建军的故事已经证明,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一时的热闹与激进,而是对制造的敬畏、对长期的坚守。这或许,就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