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热点推荐 - 正文

新能源资质审批管理遭质疑 车企表态不排除行政诉讼

来源:盖世汽车网 2018-03-27 14:33:2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新能源资质审批管理遭质疑 车企表态不排除行政诉讼)

挡在门外的企业无法正常运转;躲在门里的企业担忧被新的政策踢出出局。而被舆论看作是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分水岭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实施,彻底让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变得越来越谨慎,直到今天相关部门的“默不作声”。没有回应,没有结果,这就是被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卡在门外企业现实的处境。

距离最后一家新能源车企资质获批已经过去将近一年。等待,意味着将继续投入更多看不到希望的资金;退出,意味着此前按照申报要求投入的几十亿元将付诸东流。没有回应,没有结果,这就是被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卡在门外企业现实的处境。

所谓资质,指的是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汽车生产准入资质。然而自2017年5月16日之后,排队等待相关部门资质审批的企业再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尤其是曾被舆论看作无限接近资质的几家企业,在希望与失望中不断徘徊。

3月25日,相关企业人士向汽车预言家表示,等待了将近一年的资质审批没有任何回信,不排除将对相关部门进行行政诉讼。

竞争规则的变化彻底打乱了市场化运营企业的发展脚步,而已经进入政策资质目录的企业也在收紧的规则下开始心怀忐忑。据了解,目前获得资质的15家新能源车企中,只有5家企业通过工信部审核能够正常挂牌销售,其余10家企业仍没有完成最终生产销售审批,甚至有些企业还没有任何建厂计划。而新的政策法规要求“2年内动工建厂、3年内销售”的期限,也让这些进入目录的企业惴惴不安。

挡在门外的企业无法正常运转;躲在门里的企业担忧被新的政策踢出出局。而被舆论看作是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分水岭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实施,彻底让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变得越来越谨慎,直到今天相关部门的“默不作声”。

中国新能源汽车资质出现什么问题了?为什么相关部门不能给等待资质获批的企业一个正面回应?新能源汽车资质收紧背后究竟暗藏了哪些问题,导致挡在门外的企业会做出“行政诉讼相关部门”的表态?

关闭大门前的“放纵”

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突然变得热闹了起来,众多“新”企业出现在汽车领域。诸如百度、乐视等一些互联网企业、低速电动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转型零部件企业等,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了加速快车道。一时间,新能源汽车产能需求增加,但没有资质不能生产。如何为有实力、有技术的进入者创造条件,允许他们进入到纯电动汽车生产领域,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成为了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

随着业界呼声的愈发强烈,2015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这被舆论解读为在国家层面上,对有关企业在新能源产业上的布局和实践支持态度。规定的出台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生产政策放宽的强烈信号,国家有意推进新能源乘用车制造的市场化竞争。

“国家依据《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放开一道缝隙给新进入者,目的是放几条鲶鱼进来,搞活新能源汽车行业,而不是让不合格者浑水摸鱼地进入行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北汽新能源拿下第一张生产资质后,陆续有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十五家新能源乘用车企业完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随着资质的放宽,在行业看来新能源生产“发牌”的速度太快、门槛太低了。

尤其是速达汽车完成资质审核,成为国家开始新能源企业资质审核的第十二家企业。这项本意是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的资质审核政策,让人越来越看不懂。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尽管速达近几年被爆出“五年未造出一辆车”,“没有生产厂房”,“为筹资金民间借贷”,占用大量社会资源后“僵而不死”,但仍然拿下了第12张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质。

“不能想象速达这类新能源企业能够拿到生产资质,现在已经不能说拉低了门槛,而是已经没有了门槛。”国内某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高层表示。

随后,关于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审批中很多说不清的关系在舆论的挖掘下也陆续浮出水面,比如前途汽车与发改委审批项目成员过往的私交关系、速达背后三门峡当地政府的强势支持等等在舆论中传出。

根据中国现行的汽车生产销售制造流程,一家新能源车企正常运转需要通过发改委投资项目核准,也就是传统意义的资质审核,同时也要通过工信部企业与产品生产许可。

通过调查获悉,目前共有15家车企通过发改委资质审核,但汽车预言家梳理后发现,通过工信部最终审核且新产品上榜《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车企仅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江铃新能源、云度新能源、兰州知豆5家企业,尚未进入工信部目录的10家企业仍无法挂牌售车。

新能源资质审批的的初衷彻底被打乱,随着新能源资质门槛问题凸显,舆论开始传出国家即将收紧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的风声。2017年初,开始突然传出收紧,直到2017年2月出台的新政策,被相关人士认定为是资质收紧的正式信号。

一夜收紧的政策

2017年5月,随着江淮大众作为最后一个拿到新能源资质的企业之后连续10个月发改委再无新受理新能源资质发出。舆论认为,相较于之前资质发放的速度,新能源企业资质已经在事实上暂停。

查阅资料显示,江淮大众获批后,发改委官网上还曾公示过三家等待资质审批的新能源造车企业,分别是河南森源、江苏国新和康迪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公示过程中,三家企业最开始出现的字码是通过,而在最新的审批结果显示“其他”,并未表明是否通过。有媒 体向上述三家企业核实,企业都表示正在积极申报资质中,但目前没有收到发改委相关政策批复文件。

拿到资质与拒绝准入只有一步之遥,看似无限接近成功,那么这三家企业究竟是何方背景?

据资料显示,河南森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简称“森源”)于2015年10月在许昌注册成立。根据此前媒 体报道,许昌市政府已经规划了3000亩用地,作为森源乘用车生产基地。河南森源的控股股东——森源集团是中国企业500强企业。

而江苏国新的申报单位则为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该企业曾以“投资年产2万辆碳纤维轻量化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申报,但未通过。该企业最大运作股东为华人运通,运作人为前乐视超级汽车全球副董事长、中国及亚太区CEO丁磊。

相比于之前两家企业的大手笔融资,康迪汽车看起来显得更加充满传统造车的背景。康迪汽车由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康迪科技集团双方的旗下公司按各占50%股权投资组建,主要从事纯电动汽车的投资、研发、生产、营销等相关业务。

随着三家企业发改委资质审核的搁置,类似于蔚来等新兴企业也突然扭头去找代工或合作的形式生产,不再对资质审批感兴趣,尤其是曾公开表态符合政策拿到资质的威马汽车也不再谈资质审批的问题了。

关于目前发改委对资质审核事实暂停的原因,相关人士指出,一方面是因为前期进入的企业拉低了准入门槛,不符合国家对于资质审核最初的初衷。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有企业举报资质审核过程中涉嫌贪污腐败,这引发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查阅资料发现,2017年针对目前国家各产业中企业资质审核乱象,国务院发布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其中明确指出:巩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核准机关不得强制委托三方中介进行核准评估。

具体层面,在企业项目核准领域,仅对涉及国家安全、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实行核准管理,其他项目一律实行备案管理;核准机关应当简化核准流程,并在在收到核准申请20个工作日内给予明确核准结果;核准过程不得委托中介服务机构代核准部门进行审核。核准机关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对项目进行评估的,评估费用由核准机关承担。

去中介化,职能转变,以企业投资为主体,这是管理条例给出的新规范。“新形势下,国家管理部门对审批有了一系列的要求和规定,造成了相关职能部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出现,不排除收紧为理由停止这些企业的资质审批。”

“分水岭”的等待

“没有发改委的资质审核通过,在工信部就无法完成产品备案,无法取得这两个资质,意味着无法上市销售。”某新能源车企高层表示,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晚一天拿到生产资质,就意味着企业财务、人力、精力以及投资商的信心被拖延一天。

事实上,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资质需求最为迫切的除了企业自身还有地方政府。15家已经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中,除去奇瑞新能源、北汽新能源等国有集团外,新出现的10余家企业背后大多有地方政府的身影。

一些获得资质的新能源车企股东里虽然没有地方政府直接注资企业,但早已和地方政府结成“利益同盟”。

如云度汽车,股东里不仅有福建汽车工业集团,还有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背后是福建莆田市。江苏敏安汽车的股东里有江苏淮安开发控股有限公司,背后是江苏淮安市。陆地方舟早在2010年便与佛山市高明区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当地建设总投资25亿元产能2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甚至于2015年佛山市政府专门组织召开陆地方舟项目工作会议,市领导明确表示,各方都要以“资质通过、项目建成”作为共同目标。

地方政府对汽车产业给予厚望,要钱给钱,要地给地,甚至不乏“先生孩子后结婚”,不等发改委核准就已经匆匆上马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摊子已经铺开,几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资质下不来,企业地方都着急。没办法,汽车制造生产的魅力太大了。无限期的拖延,耗费的是所有人的精力,不排除引发由融资等方面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该新能源车企高层表示。

然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的实施以及对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的调查,彻底将收紧的资质变得遥遥无期。

消息人士指出,一方面《管理条例》规定去中介化以及企业投资为主体,让目前资质审批流程不得不做出政策调整,而一旦调整意味着过去审批流程将彻底颠覆,因此只能暂停审批。例如目前工信部规定的汽车生产准入检验,就交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这一机构检测,属于管理条例中规定去中介化。

基于此,目前已经拿到资质的1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中,除了5家拿到生产与销售目录的企业外其它10家企业也面临着二次审批困难的问题。

根据发改委规定,通过审核的车企两年内必须开工建设,有效期届满前30日可提出延期申请,否则核准文件自动失效。另外,发改委在2015年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文件中也指出:新建企业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纯电动乘用车产品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届满前30日可提出延期申请,审查通过可以延长有效期,每次延期不超过3年。

这意味着,申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的车企,不仅要在2年内动工建厂,还要在3年里实现规划目标。“获得发改委的批复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只有进入到工信部的产品公告中,才意味着正式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企业人士表示。

“目前资质审核已经暂停,通过资质审核但未进入生产与销售目录的企业正寻求新的出路”上述人士表示,已经有传言相关部门内部同意转让消化资质,将来生产资质会成为众多新兴造车企业追逐的热点。

相比蔚来汽车等一开始就对发改委新能源资质不抱期望、早作打算的企业,这批依照此前资质审批要求投入发展的企业对于未来十分渺茫,甚至有企业表示:“不排除对审批相关单位作出行政诉讼。”

询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

询价信息已提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