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部分车型交付提速,小米汽车有何考量?

来源:盖世汽车 2025-11-14 16:22:3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SU7部分车型交付提速,小米汽车有何考量?)

去年横空出世的小米SU7,以其极具竞争力的定价和“米式”营销,迅速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巨浪。然而,与高涨的市场需求相伴而生的,是漫长的提车周期,产能问题一度成为制约小米汽车实现规模飞跃的最大瓶颈。

11月14日,盖世汽车注意到,一则关于SU7 Pro和Max车型锁单交付时间大幅缩短至6-9周的消息,让众多准车主看到了曙光。但冰火两重天的是,标准版车型仍需等待长达29-32周。

其背后,蕴含着小米汽车怎样的考量?

交付“剪刀差”的背后

小米SU7 Pro与Max车型交付的突然提速,绝非偶然。这一决策是小米汽车在内部产能爬坡与外部政策环境双重因素作用下,一次极其理性的主动选择。

小米此前高调启动的“购置税兜底”策略,为消费者打消了购车顾虑,极大地刺激了订单增长,但同时也为小米自身锁定了未来的一笔财务支出。

根据政策,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这也意味着,小米的“兜底”承诺,其成本压力在2026年将会显著放大。

因此,将有限的产能优先向Pro和Max这两款高价车型倾斜,本质上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小米必须在2025年底这个政策窗口期关闭前,尽可能多地交付这些高价值车型,从而将潜在的购置税补贴支出降至最低。这是一种前瞻性的财务风险管理,通过产能调配来实现成本控制,将政策红利最大化地转化为企业的实际利润。

从商业逻辑上看,Pro和Max车型的售价(24.59万和29.99万元)远高于标准版,其单车利润率自然也更为可观。在产能整体仍受限的情况下,优先生产高利润车型,是快速改善财务报表、实现自我造血的最直接路径。这有助于小米汽车在投入期巨大的造车事业中,尽快展现其商业模式的健康度,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交付周期的“剪刀差”,是小米汽车在面对政策窗口和盈利压力时,做出的一次精准的战略卡位。这并非产能问题的被动应对,而是一场基于财务测算和品牌战略的主动进攻。

YU7蓄势待发,产能仍待解决

然而,这种“取舍”战略也蕴含着风险。

最大的挑战在于,标准版用户的漫长等待是否会消耗掉他们的热情与耐心。在瞬息万变的新能源市场,半年时间足以涌现出新的竞争车型和更具吸引力的价格政策。如果标准版交付一再推迟,部分订单流失将不可避免。

据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平台车型数据库显示,小米旗下拥有SU7、YU7车型。

此前11月1日,小米汽车官方宣布其交付量持续超过40000台,但未公布具体数字。近日,根据乘联分会公布的2025年10月全国乘用车市场数据,小米汽车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48654辆。其中YU7车型单月批发销量达到33662辆。

根据相关人士透露,小米YU7的销量已超越特斯拉Model Y,并进一步表示特斯拉10月批发销量为6.15万辆,其中出口占3.54万辆,国内实际销量为2.6万辆,低于YU7的单月表现。

“YU7”车型预示着小米的产品矩阵即将扩张。届时,如何在不同车型之间分配产能,将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命题。当前对SU7系列的交付调控,只是小米汽车应对多车型、多配置交付大考的一次预演。

小结:

小米汽车展现出了卓越的交付调控艺术,通过优先级排序在现阶段取得了最大化的商业利益和市场声量。但标准版的长期滞后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其产能根基尚不牢固的现实。如何将局部的高效调控,转化为整体产能的根本性突破,是小米汽车接下来必须面对的课题。

询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

询价信息已提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