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0月乘用车市场“双降”收官,11月有望重拾增长)
11月10日,乘联分会发布的最新市场数据显示,10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224.2万辆,同比下降0.8%,环比微降0.1%,结束了此前连续两月的“双涨”态势。不过从全年累计表现来看,1-10月乘用车累计零售1925万辆,同比增长7.9%,依然保持着相对稳健的增长节奏。
图片来源:乘联分会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指出,由于今年中秋落在10月,且随着部分省市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收紧,区域间销量增速出现分化,10月销量未能持续拉升。
回溯今年车市走势,“前低中高后平”的曲线十分清晰。年初1-2月,市场零售累计增速仅为1.2%,处于相对低位,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释放以及各项促消费政策的落地见效,1-6月累计增速大幅拉升至11%,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进入7-9月,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增速放缓至6%左右,但依然稳住了增长势头,10月则回落到持平状态,呈现下半年高基数的减速特征。
自主份额直逼70%,合资与豪华车承压
在整体车市略显平淡的10月,自主品牌的表现堪称亮眼,成为市场最大赢家。
据乘联分会数据,该月自主品牌零售155万辆,同比增长4%,环比增长3%,当月国内零售份额高达68.7%,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距离70%的重要关口仅一步之遥。从全年累计来看,1-10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已达65%,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5.5个百分点,市场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反观合资品牌,该月零售51万辆,同比下降10%,环比增长3%。细分来看,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3.5%,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3.7%,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上汽通用实现35%的同比增长,成为合资阵营中的亮点;韩系和其他欧系品牌零售份额则出现小幅增长,整体表现相对平稳。
豪华车板块面临的压力更为突出。10月豪华车零售19万辆,同比下降10%,环比大幅下降23%,零售份额8.4%,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传统豪华车市场不仅要应对自主品牌高端化车型的冲击,还要面临新能源转型滞后带来的竞争劣势,整体市场表现较合资品牌更为被动。
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核心驱动力来自新能源战略的深度落地与持续发力。在新能源赛道上,自主品牌已经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成为拉动份额增长的关键。10月国内零售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77.9%,远超豪华车22.2%和主流合资品牌7%的渗透率水平,差距十分悬殊。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已经开花结果,产品力和市场认可度得到广泛验证。
从新能源车零售份额来看,10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70.8%,虽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但依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仅为3.2%,同比仅增长0.1个百分点,新能源转型步伐缓慢。
值得关注的是,新势力品牌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10月新势力新能源车零售份额22.7%,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小米汽车等品牌共同拉动新势力份额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新势力车型的产品结构也在持续优化,纯电动销量占比达到74.3%,较同期的53.6%大幅提升;其中10-15万级别纯电动车型销量占比显著增长,精准切入主流消费市场,满足了更多普通消费者的新能源购车需求。
图片来源:零跑汽车
自主传统车企孵化的独立新能源品牌,即行业内俗称的“创二代”,同样表现强势,10月市场份额达到15%,同比增长2.8个百分点。深蓝汽车、奕派科技、极氪、极狐汽车、岚图等自主大集团旗下的“创二代”品牌,凭借母公司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深厚积淀,以及在新能源领域的全新布局,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成为自主品牌新能源阵营的重要补充。
相比之下,特斯拉10月市场份额为2%,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在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的激烈竞争下,其市场份额受到一定挤压,如何应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竞争,成为其保持增长的关键。
新能源渗透率相对稳定,出口成增长新引擎
10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成为车市复苏的核心动力。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28.2万辆,同比增长7.3%,环比下降1.3%;1-10月累计零售1015.1万辆,同比增长21.9%,增速远超整体乘用车市场。作为对比,10月常规燃油乘用车零售96万辆,同比下降10%,环比增长2%,新能源与燃油车市场呈现“一增一降”的鲜明对比,市场结构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图片来源:乘联分会
10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达到57.2%,较去年同期提升4.3个百分点,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崔东树指出,新能源车这一渗透率水平,呈现出由报废更新、置换更新叠加新能源免征购置税等普惠政策托底下的新能源平稳增长。
从企业表现来看,10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突破2万辆的企业约17家,自主品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比亚迪汽车以295871辆的销量遥遥领先,继续领跑新能源市场;吉利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分别以164256辆、99752辆、83424辆的销量位居前列,展现出自主主流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劲实力。鸿蒙智行、零跑汽车、奇瑞汽车、小米汽车等品牌表现同样亮眼,销量均突破4万辆。
在国内市场稳步扩张的同时,新能源出口已经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展现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争力。10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25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04%,环比增长19%,占乘用车出口总量的44.2%,较去年同期增长16.6个百分点。
从出口结构来看,纯电动占新能源出口的64%(去年同期为81%),其中A00+A0级纯电动车出口占纯电动出口的37%(去年同期为42%);插混车型占新能源出口的33%(去年同期为18%),占比实现大幅提升。这一结构变化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正在从以低端代步车型为主,向中高端车型和多元化产品结构转型。
乘联分会指出,伴随着中国新能源车规模优势的显现和市场扩张需求,中国制造的新能源品牌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持续提升。尽管近期受到部分外部国家的贸易干扰,但自主插混车型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增长迅猛,出口前景依然光明。
图片来源:奇瑞集团
在厂商新能源出口排名中,比亚迪汽车以80108辆的出口量位居第一,奇瑞汽车、特斯拉中国分别以40816辆、35491辆紧随其后。智己汽车、吉利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出口表现同样出色,出口量均突破1万辆。
值得关注的是,从海外体系建设上看,部分自主品牌的CKD出口占比较高,长城汽车CKD出口占比51%,江铃福特CKD出口占比18%、智己汽车CKD出口占比7%、比亚迪CKD出口占比6%,从整车出口转向CKD出口和海外本地化生产体系建设上看,长城汽车、江铃福特、智己汽车、比亚迪汽车等企业都表现很优秀。
多重利好下,11月车市有望重拾增长
2025年以来,中国乘用车市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展现出强劲的复苏韧性,经历年初短暂波动后,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驱动下稳步回升。
具体来看,1月,受季节性因素与消费周期影响,乘用车市场出现阶段性遇冷。但春节假期后,随着社会经济活动全面恢复,2月产销数据强势反弹,3月逐步回归常态化消费节奏。
第二季度成为2025年乘用车市场复苏的关键转折点。国家促消费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各地配套措施密集落地,叠加主机厂补贴加码、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及线下车展全面重启,4月市场延续良好走势,5月、6月更呈现超强增长态势。
进入第三季度,市场增长节奏虽有所调整,但整体仍保持向上态势。7月虽未能继续超强增长,但零售较2023年7月176.8万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3%,仍呈现较好增长态势,8月零售亦较2023年8月192万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3.7%,呈现了逐步平缓的增长态势,9月零售销量再创新高,较2017年9月219万的历史最高水平高出5万辆,呈现年末政策退出前的强增长特征。
图片来源:乘联分会
10月市场虽回落到持平状态,但这一调整更像是年末增长前的蓄力,11月在多重利好因素支撑下,车市有望重新恢复增长态势。
结合乘联分会相关分析,政策推动将成为11月车市增长的核心动力。今年新能源车车购税免税政策即将到期,明年购车需多缴纳5个点的车购税,这一政策节点使得消费者年末购车紧迫感显著增强。为应对交付周期延长可能导致的消费者购车成本上升,各大车企纷纷推出购置税补贴方案,虽然这种兜底式方案仅为今年年末的暂时行为,但在短期内有效刺激了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消费者购车决策受市场氛围影响较大,热销车型的购买排队现象,使得部分消费者转而选择平销车型,这将进一步推动车市消费热度持续上升。
季节因素也将助力11月车市走强。随着天气转冷,北方地区消费者对车辆的需求明显增加,同时年末农民工逐步返乡,农村地区的购车热情将逐步释放,新能源车和中低端燃油车市场也将逐步升温,
此外,12月到春节前是传统车市旺销期,充足的库存是保障消费者购车选择的基本要求,11月作为建库存的最佳时机,厂商将加大生产和铺货力度,这也将直接带动11月厂商销量的提升。
出口市场的强势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为整体车市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崔东树表示,下半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局面持续向好,自主新能源的海外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海外营销网络快速扩张,部分海外市场增势良好。随着国际芯片等供应链的不稳定现象出现,中国汽车产业链的优势进一步体现,中国汽车出口的增长态势仍将延续。
综合来看,10月车市的双降是短期因素导致的阶段性调整,并未改变全年市场向好的基本面。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新能源车的持续渗透、出口市场的蓬勃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车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11月在政策红利、季节需求、出口增长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乘用车市场有望摆脱10月的平淡态势,实现销量的稳步提升。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