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汽福田:商用车智能化迈向纵深,协同构建产业新生态)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轨上的深度融合,商用车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关键一环,其智能化转型正进入从示范探索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政策标准的持续完善、核心技术的迭代突破与行业降本增效的真实需求,共同构成了驱动商用车智能化加速的核心力量。
2025年9月12日,在第五届智能商用车创新大会上,北汽福田智能驾驶研究中心主任金大鹏指出,当前商用车智能驾驶正从初步探索阶段迈向关键成长期。安全、成本与舒适性仍是当前商用车干线物流行业的刚需痛点。因此技术路径上与乘用车稍有不同,商用车智能化产品的技术路径更加注重行驶安全、系统稳定性,而非强博弈的激进驾驶行为。金大鹏进一步强调,当前技术落地仍面临长尾场景数据挑战与商业闭环难题,行业需构建分工明确、成本共担的产业链协同生态,通过“合理硬件+常用常新软件”模式,与客户深度绑定,实现价值共创,推动智能驾驶在干线物流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共同开拓商用车智能化更为广阔的“深海”市场。
金大鹏丨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驾驶研究中心主任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商用车智能辅助驾驶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三年或将迎关键突破
金大鹏指出,当前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高达50%–60%,而商用车智能辅助驾驶仍处于早期阶段,场景多集中在干线、港口、矿山、环卫及末端配送等有限领域。北汽福田判断,2026–2028年将成为商用车智能辅助驾驶的关键成长期,干线物流场景渗透率有望突破15%–20%,进入规模化应用加速期。
他进一步分析,商用车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三大痛点:安全、成本与舒适性。干线司机日均作业时长超10小时,行驶里程可达千公里,高强度驾驶带来严重疲劳隐患。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能有效降低事故率,并通过“双驾变单驾”降低人力成本。智驾系统结合预见性巡航等功能还可显著降低油耗,提升运营收益。年轻司机对科技配置的需求也推动商用车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成为竞争力要素。
技术路径需结合商用车场景特性,场景数据与经验策略仍必不可少
金大鹏从技术演进角度分析,ADAS发展始终伴随AI模型迭代——从CNN、Transformer到BEV感知,再到端到端架构。然而商用车智能辅助驾驶具有显著特殊性:在重载、长下坡等复杂工况中,系统不需具备强博弈能力,而应追求极致安全与稳定性,尽可能减少刹车、变道等操作。
他强调,商用车部分算法仍需依赖大量规则经验进行“兜底”,并结合数据闭环持续优化。落地挑战方面,他以新旧车道线识别为例,指出感知系统在模糊场景下需融合道路结构、路沿检测等多源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而这类长尾场景的数据获取与标注成本极高,是落地的共同挑战。
量产应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构建安全可靠的研发体系
金大鹏表示,商用车智能辅助驾驶量产必须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安全为基线,并依托完备的研发体系。面对快递快运行业普遍存在的超长、超宽挂车等非标场景,系统需在感知算法、布置安装、规控策略等方面进行定制化开发,并结合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方法论,提供更适应市场且更安全的产品。
他指出,商业闭环是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行业存在“硬件预埋+软件订阅”渗透率低、研发成本高而收益不足等问题。金大鹏认为当前智能驾驶的开发成本过高仍无法实现商业闭环,行业需要构建分工明确、成本共担的产业链生态,通过“合理够用的硬件+常用常新的软件”与客户价值深度绑定,实现价值共创。
掌握核心技术,快速推进智能化场景落地
金大鹏介绍,北汽福田已打造3+2+1+N的开放技术平台,能够满足高算力L4场景与中算力L2辅助驾驶产品双线并举的算力需求,赋能面向公路类、无人物流类及专用车底盘的全系列车型。
示范运营稳步推进,覆盖干线、末端与城市微循环场景
北汽福田采用多场景并举策略,面向干线物流的辅助驾驶产品已批量应用,行驶里程超过4500万公里。同时在园区、末端与城市公交等场景进行布局与验证。在园区场景,无人转运车实现零部件灵活调度;在末端配送与环卫领域,基于滑板底盘的模块化车辆支持上装快速更换;在城市微循环公交方面,L4级巴士已在北京市自动驾驶示范区开启测试。
金大鹏总结道,当前商用车的智能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已落地的场景仍处于“冰山一角”,北汽福田愿与产业链各方协同推进,共同拓展智能化产品在更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推动中国商用车产业向安全、高效、绿色方向持续进化。
(以上内容来自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驾驶研究中心主任金大鹏于2025年9月12日在第五届智能商用车创新大会发表的演讲。)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