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车企突围澳大利亚:2035年拟夺取43%市场份额)
正当中国车企在国内激烈的价格战中厮杀之际,他们也在向拥挤不堪的澳大利亚市场发起冲击。而如同任何一场竞争,抢占高地都至关重要。
澳大利亚汽车市场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超70个汽车品牌争夺每年120万辆的乘用车和卡车销量规模。相比之下,美国新车年销量达1,700万辆,但在售品牌仅约40个。
如今,澳大利亚汽车市场的竞争还在加剧。中国车企正集体涌入,一方面在当地市场角逐,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的全球扩张积累经验。过去12个月里,已有约10家中国车企(或子品牌)在澳大利亚汽车市场推出产品,另有多家中国车企也计划进军澳大利亚。
长城汽车(GWM)澳大利亚公司的首席运营官John Kett指出,未来两到三年内,澳大利亚市场的汽车品牌数量预计将从75个增至100个,这对车企而言将成为一个巨大挑战。
澳大利亚2025上半年车市:中国品牌份额达16%,长城、比亚迪、名爵进入销量前十
澳大利亚联邦汽车工业商会(FCAI)与澳大利亚电动汽车委员会(Electric Vehicle Council)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澳大利亚新车销量较2024年同期减少约1.5万辆(同比微降2%),从60.7万辆降至59.2万辆。
其中,电动汽车累计销量达47,145辆,电动车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2024年上半年,澳大利亚电动汽车销量达51,008辆,市场份额为8%;不过,与2023年上半年的43,092辆相比,2025年上半年澳大利亚电动汽车销量仍实现了小幅增长。
就品牌而言,今年上半年,丰田依旧占据澳大利亚汽车市场主导地位,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销量仅减少323辆。尽管Corolla、Hilux 4X4、RAV4和LandCruiser等车型在澳大利亚的销量有所下滑,但改款Prado的推出(销量超1.2万辆)助力丰田维持了在澳大利亚上半年车市中的领先地位。马自达、福特、起亚和现代紧随其后,而三菱因上半年在澳大利亚的销量同比下滑16%,排名跌至第六位。
澳大利亚上半年车市最大的变动来自中国品牌:2025年上半年,中国品牌汽车在澳大利亚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升至约16%,其中长城汽车和名爵的销量分别位列第七和第十。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飙升至第八位,销量同比大涨137%,达23,355辆,较去年同期的9,848辆大幅提升。对于一个进入澳大利亚市场仅三年的品牌而言,这样的成绩非常亮眼。
另一个中国品牌奇瑞上半年在澳大利亚的销量同比激增228%,达14,123辆,这主要得益于瑞虎8 Pro(Tiggo 8 Pro)车型。据悉,该款车型目前是澳大利亚市场上价格最低的七座SUV。
Cox Automotive分析师兼企业事务经理Mike Costello称:“过去几年,比亚迪、名爵和长城汽车等中国车企在澳大利亚推出了大量产品,未来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从车型类别来看,“ute”(“coupe utility”的缩写,最初指的是货箱与车身底盘一体化的车型,这一设计由澳大利亚在20世纪30年代首创。如今,ute更普遍地用于指代皮卡式车型,即货箱与车身分离的设计)在澳大利亚汽车销量中的份额约为20%,已成为各品牌争夺的热门领域——着眼于澳大利亚庞大的群体(当地称“tradies”),包括建筑工人、电工、水管工和商人等。
值得注意的是,ute和SUV车型在澳大利亚市场持续占据主导地位。今年上半年,4X4 ute在澳大利亚的销量同比增加1.6万辆,达108,105辆,同比增幅17%。与此同时,小型、中型和大型SUV在澳大利亚的销量共增加1万辆,仅上半年在澳大利亚的总销量就达342,418辆。
目前,4X4 ute市场由福特Ranger和丰田Hilux主导,但越来越多中国汽车品牌正跻身这一赛道。今年早些时候,江淮汽车(JAC)和名爵罕见地选择在澳大利亚全球首发皮卡车型;比亚迪去年推出的Shark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目前已跻身该细分市场第四名。而两款长城炮车型同样属于ute类别。据汽车网站CarExpert报道,奇瑞汽车澳大利亚公司(Chery Australia)计划明年推出其首款ute车型。
汽车行业专家Matt Hobbs说道:“最让我意外的是中国车企进军ute市场的举动。中国企业正高度重视这一领域,尤其是针对右舵车型,正全力在澳大利亚市场站稳脚跟,进而将产品推向全球。”
Cox Automotive的研究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澳大利亚道路上的中国品牌汽车数量激增:2015年销量仅2,175辆,而2024年已达142,521辆,约占当地汽车总销量的12%。未来,专家预测,凭借规模、速度和成本优势,中国车企在澳大利亚可能会挤压来自日本、韩国和欧洲的传统竞争对手的市场空间。
中国车企澳大利亚潜力解析:2035年市场份额或达43%
Cox Automotive分析师兼企业事务经理Mike Costello认为,澳大利亚是中国车企“迈向全球销量主导地位”的理想测试市场。由于澳大利亚已无本土汽车产业需要保护(2017年最后一家本土汽车工厂停产),该国几乎不存在贸易壁垒——在全球其他地区关税壁垒不断升高的背景下,这一优势格外有吸引力。
Mike Costello另外补充道,澳大利亚地理位置也靠近中国,人口富裕且拥有成熟的经销商网络。尽管澳大利亚汽车市场规模不大,但其为中国饱和的本土市场提供了“产能溢出”的出口渠道。
澳大利亚汽车经销商协会(AADA)委托国际经济中心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35年,中国有望成为澳大利亚进口汽车的主要来源国。届时,中国产汽车(包括特斯拉、沃尔沃汽车和宝马等西方品牌在华工厂生产的车型)预计将占据澳大利亚汽车总销量的43%,挤压来自日本、韩国和泰国等地区的进口份额。
据悉,这一趋势将由中国显著的生产成本优势推动,同时澳大利亚的燃油效率标准也将起到加速作用。该标准于2025年生效,要求车企降低整体车队的排放量,否则将面临处罚——这一政策更利好拥有纯电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车企。
随着碳排放标准收紧、供应链全球化以及纯电动汽车技术成为主流,中国在澳大利亚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核心的角色,并重新定义该国的汽车市场格局。
澳大利亚汽车经销商协会首席执行官James Voortman表示,中国车企的快速涌入,对澳大利亚近4,000家汽车经销商而言是“喜忧参半”。
James Voortman称:“这可谓是‘祸福相依’,许多经销商通过将中国汽车品牌纳入产品线,销量表现十分出色;但也有一些经销商入局较晚,因原有品牌市场份额流失而陷入困境。”
James Voortman指出,对新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中国车企而言,最大的考验在于“售后能否满足消费者需求”。丰田、福特、马自达、起亚和三菱等市场领军汽车品牌,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金构建全国性的服务与维修网络。“问题在于,中国汽车品牌是否会投入同等精力关注售后,还是只专注于一个目标——尽可能多地将汽车引入澳大利亚市场。”
中国车企闯澳靠三大优势:价格+速度+技术
在澳大利亚拥有40年汽车销售经验的Brighton Auto公司是转型经营中国汽车品牌的经销商之一。该公司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展厅曾挂着本田汽车的标志,但在本田汽车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后,Brighton Auto开始经销长城汽车。Brighton Auto的总经理Mark Avis表示,如今长城汽车的销量与此前本田汽车的销量基本持平。
Mark Avis直言:“历史正在重演。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丰田和本田等日本车企进军澳大利亚时,也曾凭借优质的产品和亲民的价格抢占市场。”
但Mark Avis指出,在新冠疫情后,生活成本上涨的担忧逐渐显现,而中国车型正好填补了澳大利亚市场“经济适用型”汽车细分领域的空白。但他也提到,与过去日韩车企“进军潮”相比,中国车企有一个关键不同点。“中国车企与传统日韩车企的主要区别在于‘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这不是一个需要三年、四年或五年的过程,他们能很快将新车型推向市场。”
Mark Avis还表示,新一代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忠诚度降低”,这也让中国车企受益。过去,澳大利亚消费者通常会坚定地“站队”——要么选择通用汽车子品牌霍顿(Holden)在澳大利亚生产的本土车型,要么选择通用本土竞争对手福特,而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我看来,年轻一代不再有这种品牌忠诚度。”
图片来源:日经新闻
比亚迪于2022年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如今已跻身该国销量前十,正计划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起初,比亚迪通过第三方分销商以及其与澳大利亚最大经销商集团Eagers Automotive的合资企业开展销售;今年7月份,比亚迪已全面接管其在澳大利亚的分销业务。
比亚迪近期任命的澳大利亚首席运营官Stephen Collins表示,随着比亚迪在澳大利亚的业务扩张,全面掌控分销将简化运营流程。未来,比亚迪将重点聚焦皮卡和SUV车型。
Stephen Collins还称:“如果在澳大利亚市场取得成功,实际上意味着在其他发达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也能获得成功的机会。”Stephen Collins表示,比亚迪在纯电和混动领域的核心优势,使其在澳大利亚市场具备了良好的竞争地位。
Stephen Collins说道:“我们有志于做得更大更好。目前我不会给出具体的销量数字或排名目标,但我们肯定希望保持当前的增长势头。”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