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米小理,“和气生财”?)
资本市场里似乎存在一种微妙的“玄学”,那就是“雷军效应”。
“谦谦君子”雷军,似乎可以在堆满钢筋水泥的汽车产业里注入了一泉“活水”。
这股水流涌进汽车产业之后:整车更加追求设计了,车企发布会时间更长了,新车发布更懂做营销了,车企老板们想要“出道”了,整车交付开始讲究仪式感了。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很多人注视雷军,不是关注他如何造车,而且看他如何卖车。
图源:雷军微博
“以柔克刚”。
生意做到最后,都是与“人”打交道,很多事情也是办到极致才发现,办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
资本是冰冷的,但消费者是有温度的。雷军无论是“造车”还是“卖车”,都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很多的“情绪价值”。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汽车的出现,让汽车产业出现了小范围内的“团结”。
小米汽车首次发布会,雷军站在小米汽车发布会舞台中央,台下李斌、何小鹏、李想罕见同框,掌声背后涌动的绝非简单的行业社交 —— 这是一场关乎千亿市值的资本博弈,也是智能汽车时代底层逻辑重构的预演。
何小鹏亲自下单小米YU7,李想主动将理想新品发布会推迟为小米汽车让路,这些打破行业竞争常规的操作,让“拥挤”的汽车赛道变得宽阔了很多。
图源:李想微博截图
在燃油车时代,车企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零和博弈思维根深蒂固;而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新赛道上,小米、小鹏、理想却以超乎寻常的默契,构建起一个看似和谐的利益共同体。
但剥开温情脉脉的表象,资本市场的残酷法则从未改变 —— 这场结盟究竟是抵御特斯拉冲击的生存策略,还是瓜分存量市场的权宜之计?当雷军的“铁人三项”生态、何小鹏的智能驾驶执念、李想的家庭用户战略发生碰撞,又将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站在光的背面,就等于站在阴影里”
商业世界的运转,看似冰冷无情,实则处处渗透着复杂的人情世故与利益纠葛。
小米、小鹏和理想之间紧密的联系,追根溯源,首先源于老板们之间深厚的渊源、长期的情谊以及深度的利益绑定。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之时,雷军称得上是造车新势力的“梦想助推人”。
早在2015年,雷军参与创办的顺为资本就参与了蔚来汽车的A轮融资;2016年蔚来限量发布了纯电超跑蔚来EP9,雷军成为车主之一;2018年12月,雷军也曾参加蔚来ES6的新车发布会。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7年,顺为资本参与了小鹏汽车A+轮的融资;2019年,小米集团参与了小鹏汽车C轮4亿美元融资。这笔投资不仅是资本注入,更是互联网思维与造车基因的深度融合。
图源:天眼查截图
对于早期国内造车新势力企业,雷军不仅提供资金物质上的支持,还有精神上的鼓舞,创业思想的指导和舆论帮助。
此前,何小鹏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非常感谢雷军指出自己“只想做董事长而不愿做CEO”的问题。
图源:何小鹏微博
理想与小米的交集同样充满戏剧性。
曾有报道称,李想在采访时坦言,理想MEGA因造型设计引发舆论风暴,在关键时刻,小米团队还给予了理想汽车实质性的帮助。
在2024年北京车展上,雷军被理想L6吸引,并发布视频表示,如果该视频的点赞数能够突破50万,他将购买一辆理想L6。
随后上述视频点赞迅速突破50万,雷军也成为了理想车主。
车企互帮互助固然可贵,与此同时,对于小米、小鹏和理想三者而言,同是从互联网跨界造车的车企,更懂得不要站在“流量”的对立面。
站在光的背面,就相当于站在了阴影里。
对于小鹏和理想而言,当前来看,雷军称得上是“一束光”。
“不要和资本共情”。
看似调侃,实则此言已然深入人心。当越来越多的人讨厌商人,讨伐资本,但雷军却从众多“老板们”中间不沾染一丝尘土轻松脱颖而出。
消费者喜欢雷军,同时也喜欢小米。这是当前无法忽视的事实。
雷军的个人IP则如同催化剂,加速着这场利益网络的成型。
2024年,据新榜旗下数据工具统计,雷军的个人社交账号曾在近30天内在抖音、小红书、B站分别涨粉405万、20万、26万,全网累计涨粉超451万。到2024年4月16日,雷军抖音粉丝数达1649万,抖音近30天发文60条,微博粉丝数2366万,近30天发文数达207条,可以说是社交劳模了。
“雷军效应”背后,是互联网流量思维对汽车营销的彻底重构 —— 当传统车企还在依赖经销商体系时,小米已通过个人IP实现用户心智的精准占领。
这也就意味着,谁和雷军“背道而驰”,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和消费者的信念“背道而驰”。
市场“铁律”下,是何“兄弟情”?
在商业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尽管小米、小鹏和理想之间互动频繁且互相“站台”,但在经济市场“向利而行”的铁律下,竞争与利益冲突也从未消失。
从企业重要的营销节点 —— 发布会来看,就能清晰窥见三家企业之间微妙的流量博弈。
小米YU7发布后,何小鹏在社交平台祝贺小米YU7上周发布取得优秀的成绩,同时表示“当晚下单了YU7”,随后预告:“小鹏G7也将在本周四上市发布,我们继续努力,争取给大家带来惊喜和不同的选择。”
图源:何小鹏微博截图
同样的宣传手段也出现在李想的社交平台上。
6月23日,李想发文称:“预祝小米YU7大卖!雷总提到6座SUV,即将在7月下旬上市的理想i8就是一款三排六座纯电SUV。相对小米YU7的运动取向,理想i8是一款家庭取向的SUV,更多照顾全家人的出行体验。欢迎大家一起关注!”
图源:李想微博截图
李斌同样如此。
同在6月23日,李斌发文表示:“预祝小米YU7大卖!正如雷总所说,YU7在运动方面追求极致,非常令人期待。即将于7月上旬预售的乐道L90则追求空间极致和能耗极致,实现“三排舒适好睡,行李多装一倍”的空间自由。覆盖全国的8000多座充换电站,让大家真正实现补能自由。希望乐道L90和YU7一起,让纯电SUV成为更多用户的选择。”
图源:李斌微博截图
这种 “蹭热度式营销”,本质上是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对用户注意力和流量的激烈争夺。
正如业内分析师所言:“新势力发布会已演变为注意力争夺战,每一次互动都是对用户心智的抢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企业必须想尽办法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发布会无疑是绝佳的营销契机。
小米、小鹏和理想在对方发布会期间的互动与宣传,既是对彼此的一种认可,更是为了借助热点事件,提升自身品牌的曝光度和产品的关注度,在流量争夺战中占据有利地位。
当然,宣传手段上的互相借势仅仅是企业的“小心思”。但市场的抢夺,销量数据的较量,却是难以规避的事实。
“新人”小米汽车,必然会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蛋糕。
但是究竟动了谁的蛋糕呢?可以说,当前市面上的价位、定位等相似的汽车品牌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小米汽车的影响,只不过受到的冲击有大有小。
“发布一款爆一款”。市场对小米汽车的欢迎程度超乎友商的想象。
最早的小米SU7,上市发布15个月累计交付近30万辆,6月份最终锁单大约1.4万辆。历经些许挫折后,2025年6月26日,小米第二款车型小米YU7正式上市,上市3分钟破20万,18小时锁单量飙升至24万台。
对比之下,7月3日,小鹏G7正式上市,推出602 Max、702 Max以及702 Ultra共3款配置,官方指导价19.58-22.58万元,Ultra版车型计划10月起进行交付。
图源:何小鹏微博
事实上,小鹏G7和小米YU7两款车型价格定位并不在同一区间,但由于两者发布上市时间相隔并不久,叠加小米YU7订单捷报频传的火热度还未消散,所以小鹏G7刚刚发布就被业内拿来和小米YU7的订单量相比较。
“当何小鹏在发布会上宣布G7上市9分钟斩获万辆订单时,次日港股交易屏上的绿色数字却像一盆冷水泼在投资者脸上——股价暴跌超6%,市值蒸发超80亿港元。”
随后,诸如上述论调在消息面上热闹了几天的时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小鹏G7只是吃了发布日期的亏,那么小鹏P7,可能确实存在和小米YU7市场重合的可能性。
根据国内汽车信息平台数据,小鹏P7价格范围覆盖在18.49-33.99万,对比来看,小米YU7,售价区间为25.35-32.99万元。两者价格区间存在一定范围的重合。
图源:国内某汽车信息平台截图
据业内媒体报道,7月3日晚间,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汽车市场中,小米YU7(3分钟20万辆订单)真的是一个神话,甚至被说是一个童话。但是G7也一样,我们非常有信心做到超出原有规划数量。”
“敌人并不在我们中间”
既然存在些许竞争,为何小米、小鹏和理想依然选择频繁互动、彼此支持?
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和生存智慧,是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理性选择。
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中国车企要团结,“敌人并不在我们中间”。
一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都面临着严峻是市场环境考验,这些考验来自外部复杂的贸易环境,也来自内部的竞争环境。
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的前提是:“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2023年8月,在彼时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王传福致敬了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奇瑞、吉利、长城、蔚来、小鹏和理想等11家中国车企。
当时,王传福的“哽咽”在业内相传甚欢,其中道理不探自明。
“在一起”,前提是“在”。
不存在的汽车品牌,无法成为中国汽车品牌。吃到大块蛋糕的车企,如何呼吁“众人拾柴火焰高”呢?
这就意味着,内部严峻的竞争环境已然无法避免。
可是话又说回来,“话说得好听”,并不意味着没道理。
中国企业品牌,确实需要“在一起”。
小米、小鹏和理想之间的“团结”,也在一定程度上做了相对较好的表率。
三者之间并非只有竞争关系,或者说,三者的敌对关系不在彼此,可以在外部。
那就是,特斯拉。
图源:特斯拉微博
固然,近年来,特斯拉的全球销量不如以往。比如,特斯拉今年第二季度的全球销量达384,122辆,较去年同期的443,956辆下降13%,已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下滑。
然而聚焦中国市场,特斯拉依然具备难以被动摇的销量实力。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二季度交付量为19.1万辆,较一季度环比增长10.98%;其中6月国内销量为6.1万辆,环比上涨59%,同比上涨3.7%,创下二季度单月最高国内销量。
这也就意味着,特斯拉已然是国内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难以忽视的存在。尤其是特斯拉的畅销车——Model Y。
小鹏汽车G7产品负责人Nick曾在G7发布后的采访中谈到关于小鹏G7如何定价问题,Nick表示要考虑特斯拉Model Y的价格,因为Model Y是20-30万纯电SUV里真正的销量冠军,所有车企都是要对着Model Y做的,是值得学习的对象。
他还夸赞Model Y自2021年进入中国以来,在长达5年时间,即使迭代速度在没有像中国车企这么快的情况下依然长盛不衰。
此外,Nick还提到Model Y的价格不是稳定,它的整个价格是随着产能和市场供应进行动态调整的,不是用促销形式实现的,比如Model Y去年第四季度的时候掉到24.99万,所以小鹏G7在定价时考虑它未来动态调整的可能性。
无独有偶,报道称,雷军在发布小米YU7时表示:他们团队用了5分钟定价比Model Y低一万元。
图源:小米汽车微博
也就是说,无论是小鹏还是小米,都在产品推新过程中,潜移默化考虑到了特斯拉的存在。
棋局未定,但“和气生财”
小米、小鹏、理想之间的“一团和气”,本质上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特斯拉与传统车企的双重挤压下,抱团取暖或许是生存的最优解。
这场利益棋局的关键,在于三家企业能否在合作中保持独立性,在竞争中寻求互补性,实现共同发展。
未来,当中国新能源汽车真正走向全球市场时,“米小理”们是继续携手共进,共同书写中国汽车品牌的辉煌,还是分道扬镳,各自为战?
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技术共享、每一场发布会、每一轮市场博弈之中。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