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汽车圈资本,选择“用脚投票”?)
随着汽车产业变革进程加速,汽车圈资本对不同企业已表现出泾渭分明的态度。
一边是车市“内卷”下,高合、极越、合众等新势力车企因资金链断裂而黯然离场;一边是阿维塔、智己汽车、北汽新能源等车企获得数亿元融资。
图片来源:阿维塔
在当前汽车产业转型背景下,从渠道建设到新车上市,从芯片、电池技术到提前布局下一代技术等,每个创新节点都伴随着巨额的资金投入。因此,要想在产业转型的关键节点脱颖而出,资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除了上述一众还在成长中的新能源车企,产业链上现金储备丰厚的“明星”企业一样需要外部资金支持。此外,回顾过去一年,资本正在涌入智能驾驶、固态电池、低空经济等热门领域。
盖世汽车了解到,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汽车产业,一直备受资本青睐。如今,汽车圈资本正面临产业转型期的一场“大考”,它们选择“用脚投票”。
不再“烧钱”,及时止损
资本正在抛弃谁?
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资本扎堆涌入,“烧钱”成为资本为企业“输血”的一贯做法。如今,随着产业发展逐渐成熟,资本“无脑”输血已经成为过去式。
去年11月份,哪吒汽车对外披露,想要通过供应链金融支持和地方国资股东的介入,推动其南宁工厂恢复生产和经营。
不过,一味靠地方政府输血,未必能活下去。在2025年开年之际,哪吒汽车便深陷裁员、降薪等负面信息漩涡。
不同于哪吒汽车的“苦苦挣扎”,由广汽集团和蔚来汽车双方共同合资建立的合创汽车,成为了2025年第一家倒下的新势力车企。
图片来源:合创汽车
据悉,合创汽车在1月份被宣判欠款212万,同时在1月21号收到了法院的执行函,要执行剩余的款项142.5万。
资金链断裂之后,作为股东之一的广汽集团,收拾起了合创汽车留下的“烂摊子”,提供借款用于支付员工赔偿、车主售后服务等。
而再往前细数,极越汽车“原地解散”事件则更为令人唏嘘。
2024年12月11日,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召开全员会,宣布公司进入创业2.0时代,随后在12月12日突然宣布“原地解散”,夏一平甚至被极越员工围堵在上海办公室。
大厦倾倒,只在一瞬之间。
极越是百度和吉利合作的品牌,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对于两大股东的同时撤资,极越内部人士称,源起于百度在2024年10月派财务团队进入极越进行尽职调查,为原定的后续30亿元投资做准备。
极越汽车
不过,这次调查彻底熄灭了百度进行后续投资的想法。据媒体报道,百度内部人士表示“结果发现极越一滩烂帐,有高达70亿财务窟窿,决定不再继续投入。”
股东不再“输血”,及时止损。这让极越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崛起到沉寂,再到最终崩塌的戏剧性过程。
就在极越“原地解散”事件引起轩然大波之时,高合汽车项目工程总监杨悦卿以“过来人”的身份,连续两天在直播中规劝极越员工尽快离职,建议极越车主尽快出售车辆。
同为“难兄难弟”,高合汽车自2024年以来多次被传出停工、工资无法按时发出的消息,去年3月便开启了直播带货的“自救之路”。
杨悦卿以主播身份出现在直播间,解说牛排等食品,并表示直播所有的收入都会投入到高合汽车的售后服务之中。
事实上,高合汽车陷入舆论风波的核心问题,也是缺钱。
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曾和沙特投资部签署了一项价值56亿美元的协议,约合人民币401亿元。该项合作被称为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也是“高合汽车成立以来最大一笔投资协议”。
然而,直到目前,并无任何双方的合作新进展消息流出。
上述这些案例并不是各例。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电动车制造商超过487家,截至2024年,仍在正常经营的中国新能源车企仅剩40余家。
那么,资本为何不再选择“烧钱”,而是及时止损,抛弃它们?
这从各家车企的市场销量中可以窥见一二。
据相关数据显示,极越汽车在2024年1—11月共交付1.4万量;定位高端品牌的高合汽车2023年的销量为8681辆;合创汽车2020年底发布了第一款车型合创007,一上市便销量不佳。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成熟,竞争也在愈发激烈,而这些车企尚未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资本看不到希望,自然选择抛弃。
选择“背景”,投资“前景”
资本正在拥抱谁?
一面冰山,一面火焰。
当极越、高合、合众等车企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之时,仍旧有车企拿到了数亿元融资,继续在产业变革中“乘风破浪”。
就在极越汽车“原地解散”前后,阿维塔、智己汽车、北汽新能源这三家新能源企业均拿到了数额不小的融资。
具体来看,2024年12月17日,阿维塔宣布成功完成C轮融资,筹集资金总额超过110亿元人民币,成为当年汽车行业最大单笔融资。
此次融资由长安汽车、渝富系基金、南方资产系基金、国投系基金、交银投资以及其他战略和市场化投资人共同出资。
随后在12月24日,北汽蓝谷发布子公司增资扩股进展公告称,子公司北汽新能源引入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问鼎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小马易行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战略投资者并签署了《增资协议》,合计获得增资81.5亿元。
极狐汽车,图片来源:北汽集团
在本轮增资完成后,北汽蓝谷仍为北汽新能源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由99.99%降至71.69%。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入股北汽新能源的战略投资者大有来头: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问鼎投资有限公司是宁德时代的全资子公司,本轮增资后持有北汽新能源0.56%股份;北京小马易行科技有限公司则是小马智行的关联企业,其实际控制人为香港小马智行有限公司,本轮增资后对北汽新能源持股0.56%。
之前,北京汽车已经以非公开协议方式向北汽新能源增资20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北汽新能源本轮以非公开协议增资及公开挂牌增资总额合计为101.5亿元。
与此同时,12月25日,智己汽车也宣布顺利完成B1轮股权融资,整体B轮融资共募集资金94亿元。本轮融资由国有投资机构和市场化投资机构继续加持。
那么,资本为何选择拥抱这三家企业?
背景成为绕不过去的一大因素。
这三家车企的共同点,便是拥有国资背景。阿维塔有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等强大股东背景,更被视为国资车企市场化成功打造高端品牌的最佳典范;智己汽车背靠上汽集团、阿里巴巴和张江高科;北汽新能源则有北汽集团支持。
这也就意味着,凭借股东资源与实力,这些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信任与青睐,得到融资用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背景”的加持下,资本也在投资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
据悉,阿维塔在C轮融资的加持下,将全面加速推进研发设计、产线投入、品牌建设和海外扩展等多个战略关键领域的布局与发展。
未来,阿维塔还将陆续推出阿维塔012、阿维塔E16(内部代号)等多款重磅产品,定位大五、大六座车型。
而智己汽车此次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数字智能底盘、线控转向、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并加快新产品的推出。
据悉,智己汽车在2025年计划推出2款纯电动和2款增程式共4款全新产品。
北汽新能源得到资金“输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连续多年亏损带来的财务压力,还能有更多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和经营管理领域,为2025年的市场竞争提前蓄力。
如今来看,2025年新能源汽车赛道迎来了“地狱式”开局,“颠覆性洗牌”已经开启。对于企业来说,拥有雄厚的现金储备,才能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和高度的战略定力。
“明星”企业,更需融资
资本“马太效应”凸显
事实上,在产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并不只是成长中的新能源车企需要外部资金支持,即使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为更好地进行战略布局,依旧需要资金支持,连“宁王”也不例外。
2024年12月26日晚,宁德时代公告称,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股票,并申请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宁德时代称,此举为进一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高综合竞争力。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公告
宁德时代的市场地位一直很稳固,2023年,其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达36.8%,连续7年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上半年市占率达到了37.8%。
而此次港股上市所募集资金,宁德时代计划用于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推进海外项目建设,以及补充境外营运资金等用途。
根据最新消息,宁德时代正考虑在2月或3月初提交其香港上市申请,募资额预计超50亿美元,约 363.68亿元人民币,这将是近年来香港规模最大的上市交易。
此外,三年亏百亿、2024年首次实现盈利并大赚近60亿的赛力斯,也在准备赴港二次上市。根据报道,赛力斯要聘请中金、中信建投为其上市保荐团队,目标筹资逾10亿美元,最快计划于2025年完成。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赛力斯如果实现在香港二次上市,可借助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也能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渠道和合作伙伴关系。
据悉,赛力斯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426885辆,同比增长182.84%。销量攀升、赴港上市传言让赛力斯获得资本市场的大量关注。
立足当下,汽车行业正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方向发展,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电池技术研发、自动驾驶系统开发、智能座舱设计等;而展望未来,在当前出海大势下,企业也需要提早进行海外市场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像宁德时代与赛力斯这样已经建立品牌、技术和供应链优势的企业,凭借双方当下的表现,更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资本正在流向不缺钱的企业,汽车圈资本的“马太效应”正在越来越凸显。
聚焦新技术领域,提前布局
资本正汹涌而至
资本流向哪里,产业的未来就在哪里。
当下这场汽车圈资本大迁徙中,一些新技术领域已悄然崛起。
与整车领域的寒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大技术领域的资本关注度尤为明显,分别是新技术电池、智能驾驶和低空经济。
一位不具名的动力电池企业相关人士表示:“真正的汽车技术创新大多聚焦于两个领域,一是动力电池,二是智能驾驶。”而这正是汽车圈资本汹涌而至的两个领域。
一直以来,固态电池、钠电池和圆柱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都是动力电池企业扩产的重点领域。
太蓝新能源CEO李彦在去年11月份表示,“截至目前,太蓝新能源已累计完成六轮数亿元融资,说明‘固态电池’这个风口行业正展现出勃勃生机。”另一家企业清陶能源,在今年1月融资50亿元,估值暴涨至480亿元。
此外,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9月,国内一级市场储能相关领域共发生257起融资事件,其中136起未披露融资金额,121起已披露金额,融资金额超260亿元。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焦点“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共识。因此,智能驾驶领域也是资本关注的焦点领域。
2024年,速腾聚创、文远知行、小马智行、黑芝麻智能、地平线、佑驾创新6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地平线上市募资约51.42亿港币,成为年度港股最大科技IPO;而小马智行于2024年11月正式在纳斯达克IPO,公开募资达4.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
近日,比亚迪宣布将于2月10日在深圳总部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此次利好消息搅动“资本圈”,使得比亚迪股价大幅增长。
此外,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的元年。这一年,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也在推动低空资源加速释放经济价值。
深圳出台了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条例,设立200亿元专项基金,催生“飞行汽车+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管理”生态圈。
亿航智能载人eVTOL拿下适航证当日,订单排产周期已至2026年,预付款锁定超30亿元。小鹏汇天也获得了大量融资,加速飞行汽车研发与量产进程。
事实上,资本在汽车行业的迁徙,本质上是一场“技术理性”对“投机泡沫”的清算。随着汽车圈资本转向前沿技术领域,行业洗牌加剧,未来或将更加注重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能力。
盖世小结: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现行,幸存者必须证明:在技术突破之下是产品量产,政策红利之下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讲好生态故事更需要以利润来证明。
未来,唯有那些能将资本转化为核心技术壁垒与可持续现金流的企业,才能在这场“产业进化论”中存活。对于仍在追逐风口的玩家,或许该重温一句古老的资本箴言:“当资本开始用脚投票时,所有故事都需直面现实的拷问。”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