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鸿蒙智行技术日:智能网联+智能动力+智能增程,引领技术新趋势)
12月19日,余总带着“四界”与央视主持人一同举办了主题为“在一起,鸿蒙智行”的年度直播。次日,12月20号,鸿蒙智行技术日活动在三亚圆满召开。
此次技术日,华为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举办此次技术日的初衷,并表示目前消费者已经形成了华为代表智能化、科技领先的认知,华为希望借助 “1+8” 的产品进一步强化这一认知,让消费者购买使用包括鸿蒙智行车辆在内的全系产品时,能切实感受到在智能化和科技领先层面获得期望的体验。
这次技术日的主题,围绕华为今年在智能网联、智能动力以及智能增程三个方向的核心技术展开,覆盖从设计初衷到实现效果以及最终的产品落地多个环节,干货很多,接下来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智能网联,也可以叫车载通信系统;用大白话来讲,就是让汽车上网。它是汽车智能化的连接基础。它所承载的最主要也是与我们用车最息息相关的两大功能,分别是信息娱乐和车身数据管理。信息娱乐内容,就是导入导航,音乐和视频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和APP,在车上各个屏幕上看视频,听音乐。
车身数据管理,面向用户提供出行的各种便捷服务。如智驾,OTA的升级、远程控车等。这些功能场景通过连接,能够更好服务用户。同时汽车驾驶、救援、车云一体化以及IoT生态互联等功能都是基于汽车网联化实现的。所以,在汽车上,连接是所有的基础。
车载通信发展与用户痛点
从收音机上车到现在,车载通信也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数字化的进步和用户用车需求一步步迭代。第一代汽车网联系统就是通过通信模组的形式来满足用户紧急呼叫的需求,被很多进口和合资车厂采用;随着新能源车法规和汽车大屏的普遍应用,网联系统从纯语音逐渐演变为车内娱乐系统上网, 专用的T-Box+天线的组合形成了第二代汽车网联系统,也是目前绝大部分汽车采用的解决方案。
随着智驾的渗透率不断上升、车内娱乐需求的多元化,似乎让“网络信号”这个概念逐渐在用车上被重新关注了起来,用户对网速的敏感度也在逐渐提升,我稍微收集了一下,抛开体验瑕疵不谈,就光痛点,就有这么几条:自家地库信号差,手机APP连不上车;离开无信号区域后依旧长时间没网;前挡防晒镀银玻璃屏蔽信号;无信号区域手机钥匙失灵。
华为全新一代车载通信解决方案
如何让车载通信满足车内智驾、娱乐、通信需求,并解决上述痛点呢?
华为提出了“HiFin”解决方案,将T-Box和天线整合,置于车顶。可以被视作即第三代网联系统,相比分离式T-Box,解决了联网性能很差,容易被汽车车身,贴膜等屏蔽影响,导致车联网功能失灵等问题。
HiFin可在有限空间支持多达15根天线,用独有的天线去耦技术减少车身金属影响,智能切换保证各方向通信性能一致,具有信号强、覆盖广两大优点。如M9在弱网下仍能与呼叫中心保持联系,接收信号能力是行业平均水平2.8倍,通信有效范围比普通车强3倍。
搭载HiFin后的主要提升有以下三点:
快速回网。基于3GPP的标准搜网算法,针对车载特有场景优化搜网策略,所以HiFin加持的“四界“汽车做到秒级回网,解决汽车从地库等无信号区域出来无法使用导航问题,相比其他新能源车,回网时间大幅缩短。实测从无信号到有信号区域,HiFin的网络恢复时间可以做到1.8秒左右,回网速度是其他车型的5倍以上。
双卡智慧选网X-SIM技术。HiFin支持双卡,通过云端的通信地图大数据,根据行车的方向,包括行车的路径,根据当时小区的信号强度,避开断网运营商,保证通信流畅。通信地图大数据基于华为海量消费级终端数据,这是华为最大的优势。
智能加速。对车内业务分类识别,保障高优先级业务(如用户交互、智驾等)在弱网优先传送,联合运营商网络快速传送,同时保障用户体验和驾驶安全。实测在高速上传送时延敏感型业务,业务卡顿时间的比率在1%左右,领先友商的5%左右比率。
做个小结:智能网联是信息化的基础,也是汽车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华为在2011年进入车载通信产业,比大多数人想象的都要早很多。经过过去10多年的发展,华为的车载通信解决方案已在全球累计装载汽车四千万辆,累计研发投入24亿,包括800+天线专利,以及跟20家品牌的合作。
所以智能网联正好能发挥华为通信领域积累的优势。华为建了网络,就是一个基础设施,就像公路、自来水管道这些基础建设一样。同时,华为最大的卖点是能够让通信的接收、发射都有良好的信号,不管是过去的无线设备和手机,还是现在的汽车。
DriveONE动力总成大家应该不陌生,从初代问界M5开始就一直存在。如今,华为DriveONE新一代超高效高压动力总成上线。增加了“高效和高压”,就是要解决用户的续航能耗和充电问题,同时提升乘坐舒适性。
DVP-分布式动力总成
可以实现轮端的独立控制,实现很多功能、适配丰富的场景。最主要的,是能够提升整车的安全性。高速避障与稳定性提升,在时速120公里可实现紧急避障,相比传统eLSD,响应时间从200毫秒缩短至80毫秒,快了一倍以上。另外扭矩波动从15%下降到5%,有效提升车辆稳定性。通过控制轮边扭矩,如在弯道时调整左轮扭矩,防止侧滑甩尾,提升操控性能。
爆胎不降速打造极致安全。传统的车辆表现是爆胎时,车速在80km/h可以控制好,而华为DVP分布式的动力总成可以在120km/h的车速下可以保证整车在爆胎时不发生甩尾,给驾驶员留出反应的时间。主要是有两点:一是融合轮胎的参数、轮胎的模型、摩擦系数;二是爆胎的检测算法,通过快速的扭矩矢量调整减少横摆,实现电驱调整的自闭环。
低附着力路面行驶安全。在雨雪等低附路面,车辆能保持稳定,高速120km/h和雪地弯道60km/h均能安全行驶,通过优化架构设计和协议,将车辆的侧向控制提升5倍,环路延迟下降30毫秒。灵活转弯与便捷泊车,通过轮端扭矩分布式控制使转弯半径更小,可实现两车道掉头,在窄车位泊入泊出更轻松,最主要的是能够减少轮胎损耗,适应日常使用场景。
“高效高压”的领先技术优势
刚刚说完DVP分布式的动力总成在安全性上的提升,DriveONE新一代的“高效高压”又代表什么呢?这次华为发布了业界首个800V高低压共平台增程技术,要打造出再无补能焦虑的增程车。并且围绕800V高压增程技术做好以下四个点:补能快速、续航高效、便捷操控和纯电体验。
“高压”就靠800V高压增程技术,可以将现有的2.2C充电提升至5C的高压快充,可将20%—80%的充电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配合液冷超充桩,无论是充电的便利性还是充电时间,增程车型的整体充电体验都有一个质的提升。
而智能四驱技术主要实现了“高效”。双电机新能源车往往90%的场景都不需要四驱,都以后驱为主。同时四驱车型比两驱车型能耗高是大家普遍的一个认知,传统方案的痛点是很难预估前电机的剩磁量,所以导致前面的电机没有断电,这个过程就会带来能量的损耗。
华为智能四驱解决了这一痛点,通过精确的评估和算法来预估剩磁量,实现电机断电,从而带来的续航收益可以提升3%。另外华为的智能四驱还能做到超低的拖曳的损耗,通过优化轴承工艺,降低摩擦,以及智能油冷2.0,还能够将续航提升1.5%。
聊完高效高压,我们继续讲增程技术本身。要想做智能增程,首先得让増程器“闭麦”。无论是启动的频次、模式切换还是噪音与工作时的振动,都尽可能地让这一切做到无感与舒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次华为发布了“雪鸮智能静音增程系统”,并在智界R7上首次搭载应用。
増程器启停逻辑优化
首先増程器启停方面,频繁地启停一方面会增大能耗,另一方面也会让用户在使用体验上产生油电切换的割裂感。増程器启动的目的无非就是补电,那关于补电,模式复杂,越补越少,难以维持都是用户的使用痛点,再加上用户无法通过当前工况和电量对模式选择做出综合判断,经常会出现电池过充过放的情况。华为采用动态能量管理算法来解决问题,基于用车需求和外部因素,打破原有固定发电图谱,将电池、车速、路况、天气等信息输入,经算法融合后给发动机控制器执行,大大提升使用体验。
増程器噪音振动问题优化
解决了増程器启动的问题,再来解决増程器的噪音振动问题:雪鸮智能静音增程系统采用前端整合化系统分析与仿真设计避开谐振点,并利用算法优化抑制已有振动模型,以解决增程振动问题。同时,前发电电机采用的是华为DriveONE全新一代深度集成发电电机,采用高密度设计,因其放置在车头,缩小横向距离可增加整车设计余量,利于整车设计。高速用电的时候可以把静谧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最终实现起停无感,运转无感,让増程器“闭麦”。这次也实车体验了智界R7增程版,确实“偷感十足”,不看仪表的能量界面完全不知道何时用油何时用电,舱内也感觉不到增程器启动带来的声音/振动。
文章最后,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在车载通信领域,华为十余年作为核心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还是近几年在电驱、底盘和智驾的投入,都让华为在全新的汽车领域赛道有着不小的竞争力。随着鸿蒙智行四界产品的不断完善,本次技术日发布的全新技术和解决方案,让我对明年新车的产品力和用户体验有了新的期待。2025年即将到来,鸿蒙智行又有哪些全新车型?智驾又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增程、插混和纯电的市场格局又有哪些变化,敬请期待吧。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