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比亚迪发布云辇“黑科技”:不会晕车、不怕掉轮子)
4月10日,比亚迪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正式发布。作为行业首个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云辇系统旨在垂直方向上系统化解决车身控制问题。
这是比亚迪继DM 混动、e 平台、刀片电池、CTB、易四方等关键技术之后,再次推自家的科技成果。对于这项成果,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这样评价:“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哪怕掉了一个轮子,车辆依然可以保持平稳的行驶。”
显然,这次比亚迪发布的这套云辇系统专为高端车型而生,其目的是为了让车辆在面对各种复杂路况的条件下都能够保持车身平稳,以此来进一步保障和提升乘客的乘坐舒适性。“传统豪华看车标、新能源豪华看技术。”王传福在会上自信地表示。
那么,云辇技术能否撑得起王传福的这份自信?接下来,比亚迪哪些车型将最先尝鲜云辇“黑科技”?
过人之处:不晕车,不怕掉轮子
历时5年、耗资数十亿元,云辇是比亚迪汽车全栈自研打造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通过实现上下车身的解耦控制,具有多维感知、精准决策、智能控制、稳定执行等优势,以提升用户驾乘体验。
总体上看,云辇通过“智、护、稳、全”四方面来实现。
其中,“高智能”是通过云辇智探、智算、智控技术,打造高智能的车身控制系统。“护安全”是通过高度、阻尼、刚度等多项调节功能,实现对人、车的双重安全保护。“稳驾乘”是通过车身横、纵、垂融合控制技术,提升驾乘体验。“全覆盖”,则是推出气/液/电全系列控制技术,全面覆盖所有乘用车车型,满足家用、商务、运动、休闲、越野等全场景驾乘需求。
具体来看,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由云辇智探架构、云辇智算中心、云辇智控技术、关键零部件构成,从而发挥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优势,搭建起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系统架构。
在云辇智探架构方面,从人、车、路、云、系统五大维度出发,通过50+个传感器实现全方位感知,使车辆实时掌握环境变化。通过对车身、驾驶行为、路面、云数据、系统的感知提升车辆控制性。
在云辇智算中心方面,支持多通讯和信号接口,其运算性能、功能安全、IP防护、EMC性能、可靠性等均位于行业领先水平。同时,软件架构实现了底层、中间层、操作系统、应用层分层解耦,实现模块化开发,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安全性、兼容性、可扩展、可移植、可升级。
云辇智算中心可调取车辆感知层信号数据,通过行云算法,可对路面状态、车身姿态、车轮载荷等信息进行高速运算,实时输出最佳控制策略。
在云辇智控技术方面,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的控制技术包括高度、刚度、阻尼、主动力控制技术。云辇拥有丰富的产品矩阵,可根据车型适配不同的功能。
同时,云辇实现了横-纵-垂深度融合控制及智能驾驶协同。垂-纵向协同可改善车身俯仰舒适性,有效缩短制动距离。垂-横向协同可增大轮胎侧向力极限,提高横向稳定性,拓宽车辆操控边界。
“比亚迪要做不晕车的电动车”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表示:“舒适安稳的驾乘坐体验需要充分抑制车身的俯仰、侧倾以及地面传递的震动,云辇通过上下车身解耦控制,高速过弯时,可有效抑制车身左右侧倾,保持更舒适的驾驶姿态。在急加速时候,可以有效抑制前后俯仰,避免出现晕车的不适感,过颠簸路时,可以有效抑制车身上下震动。”
黒科技,哪些车型最先尝鲜?
据了解,比亚迪云辇将分为云辇-C、云辇-A、云辇-P、云辇-X四套方案,分别对应不同的产品。
其中,云辇-C为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首发车型为汉EV。
该套操控系统,类似于市场上常见的CDC可变阻尼减振器,利用电控阀门来调节减振器的阻尼,也是云辇系列产品中的入门版本。未来将在比亚迪汉和唐的高配车型上将会搭载云辇-C系统。
云辇-A为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标准版,首发车型腾势N7。
该套操控系统,类似于市场上的空气悬架,特点是能够智能改变车身高度。同时这套系统还能对座椅侧翼联动,过弯时能够主动加强座椅侧翼支撑性,实现主动护翼功能。
云辇-P为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首发车型仰望U8。
该套操控系统,一套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能够原地掉头、应急浮水。云辇-P通过采用液压缓冲蓄能器实现了多级悬架变刚度调节能力,能够兼顾用户在不同驾驶场景中的全方位需求。
云辇-X则作为旗舰型号,集合了C/A/P三套系统的技术精华。
该系统能够利用双目摄像头或激光雷达来识别前方路面起伏,预判式主动调整悬架系统状态,汽车也仿佛实现“看路”功能,能够更为主动、智能控制车身动态。
结语:
此前,在谈到传统豪华的销量表现时,王传福曾评价称:“豪华品牌纷纷推出电动车但销量惨淡”,“很丢人”,并称如果是自己的话不会去做,“卖几百台打七折,这个品牌怎么做啊。”
实现对外资品牌的超越一直是中国本土品牌的梦,更是王传福的梦。“云辇”推出后能否帮助比亚迪占领下一个技术高地还需时间的检验,但不得说,从电池、混动、造车平台,这家企业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云辇是行业内首个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车身控制技术层面的空白。实现了车身控制解决方案从碎片化向垂直化发展的突破。
作者:王鸣幽
来源: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