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汽车评论 - 正文

局面错综复杂 北京车展看自主品牌的转型之忧

来源:腾讯汽车 作者:林燃 2014-05-04 09:51: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局面错综复杂 北京车展看自主品牌的转型之忧,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就是,在北京车展118辆全球首发车中,其中70多款是由自主品牌发布的。这说明近年来自主品牌战略转型的效果也正在凸显,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品牌的战略转型就一片坦途。北京车展的光鲜之下,我们的自主品牌正迎来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根据去年J.D.Power发布的2013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报告,中国本土品牌在新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与国际品牌之间差距缩小至历

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就是,在北京车展118辆全球首发车中,其中70多款是由自主品牌发布的。这说明近年来自主品牌战略转型的效果也正在凸显,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品牌的战略转型就一片坦途。北京车展的光鲜之下,我们的自主品牌正迎来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

根据去年J.D.Power发布的2013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报告,中国本土品牌在新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与国际品牌之间差距缩小至历史新低,只有51分。而十年前,这一差距是200分。报告还指出,假设继续保持进步速度,2018年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车质量方面将赶上国际品牌。而另一则消息,则让我们开始审慎的对待这种乐观情绪。继去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继续呈现下降趋势,1-3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88.53万辆,同比下降1.5%,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38.7%,占有率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自主品牌的份额正在被逐渐蚕食。

这两件事会带给人两种近乎对立的感情,这有些像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句颇为流行的格言“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而放到中国的汽车行业则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进步的更快”,这多少会让人感受到自主事业负重前行的艰辛。也正是在2013年,自主品牌集体默契的拉开了转型之路,无论是“一个奇瑞”、“一个吉利”,还是哈弗H8的力争上游,比亚迪“秦”的弯道超车,我们都能感受到自主品牌卯足的劲头和昂扬的斗志,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品牌就没有烦恼,一片坦途。

在自主品牌转型中,品牌注定是无法逾越的鸿沟,但急躁和“大跃进”却恰恰需要警惕和克服。“观致”毫无历史包袱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自主品牌摆脱“品牌包袱”的迫切,并不讨好的定价策略,更让我们看到,这种急切已经进化为对“溢价能力”的渴望。“观致”的急躁,恰恰折射出自主品牌转型的第一重烦恼——品牌。站在“观致”一边的还有特斯拉,特斯拉似乎成为“品牌时间论”的有力否定者。而这,也让特斯拉成为不少自主品牌常常提及的“榜样”。而“品牌时间论”似乎也成为业内的一次意识形态的辩论,在这场辩论尚在继续之时,我们应该清楚这样一个常识: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尝试历史空白的汽车品牌吗?

受累于羸弱的品牌力,自主品牌也迎来了的第二重烦恼:就是长期低迷的利润水平。2013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其中共有7家中国汽车企业入围。分别是上海汽车、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兵器工业、北京汽车、吉利汽车以及广汽集团。其中以上海汽车凭借32亿美元的净利润,4.3%的利润率,拔得中国车企头筹,吉利汽车垫底,利润率只有可怜的0.2%,利润也仅有0.52亿美元。与自主品牌相对应的则是国际品牌的强势表现,大众汽车和现代汽车利润率最高,成为最赚钱车企,利润率分别高达11.3%和10.1%,分别实现279亿美元和76亿美元的利润收入。另一个最新的消息2013年丰田单车盈利达到1588欧元(约合人民币13631元),现代的单车利润也达到962欧元(约合人民币8257元),这显然是当前大部分自主品牌所无法项背的。

也许有人会说,上海汽车与现代汽车的差距尚在可接受范围,但我们需要分清上汽集团与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其实是两个概念。今年1月,上汽集团陈志鑫的发言:2014年上汽自主品牌目标赢利1亿元人民币。2014年,上汽集团的荣威和MG加起来的盈利目标是1亿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也只有区区1700万而已。

自主与合资利润的分化带来自主品牌转型的第三重烦恼,就是员工收入的两极分化。目前,比较尴尬的现象是自主品牌企业薪酬竞争力不强,面临着人才大量流失的窘境。近年更是呈现出一线员工从自主流向合资,从韩日系流向欧美系的跳槽趋势。根据众达朴信的调研显示,2012年自主品牌企业主动离职率在20%以上,而合资和外资企业分别为16.5%和12.3%这个现象产生的最大原因,就是薪酬福利待遇的差距。以一线员工为例,目前外资和合资企业的一线员工年薪范围分别为7-10万和6-8万,而国产自主品牌的年薪范围仅为4-6万,人才决定了自主品牌的可持续性,至少在这方面,也是无法与合资品牌相抗衡的。

北京车展绝对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但也总会有一些不在表面上的虱子,这对自主品牌的战略转型而言,有些时候不只抖抖袍子那样简单。

询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

询价信息已提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