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形机器人竞速赛,车企量产时间表曝光)
在2025广州国际车展上,人形机器人异军突起,从其附属展品一跃成为与智能汽车平分秋色的主角。据盖世汽车梳理,长安、小鹏、东风、广汽、特斯拉等主流车企已经为机器人业务划定了清晰的时间线与量产目标。这也标志着,这场跨界竞赛已从“战略构想”阶段,全面进入“产品落地”的实战期。
车企,造人形机器人的“天选之子”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突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态问题。”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高科技业务主席成鑫表示,“未来十年,能够在成本、技术和应用场景实现协同发展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在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对于企业而言,人形机器人不是‘是否参与’的问题,而是‘如何参与’的问题,现在正是战略布局的窗口期。”
根据贝恩公司的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销量有望达到600万台,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美元;在乐观场景下,销量甚至可能超过1000万台,市场规模达到2600亿美元。随着产业链成熟,商业模式也将多元化,涵盖核心零部件供应、研发外包以及整机ODM与OEM,形成完整生态。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这一巨大的市场前景,正吸引着从科技巨头到制造业龙头的广泛布局。在这股热潮中,整车企业尤为积极。
不过,车企纷纷押注人形机器人,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其百年积累的产业能力在这一新赛道上的完美释放。它们拥有创业公司难以比拟的三大先天优势,构成了极高的竞争壁垒。
首先,汽车产业拥有全球最复杂的量产管理体系与供应链。这直接复用于机器人生产,能瞬间解决其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量产鸿沟”;其次,技术同源的“无缝迁移”。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大脑”与“小脑”——感知、决策与控制,与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同根同源。小鹏、广汽等在智能驾驶上积累的视觉算法、SLAM导航、控制策略等,可高效迁移至机器人,节省了大量底层研发成本与时间;再者,车企自身就是机器人的最佳首发客户与试验场,有明确的内部“首用场景”。
这一模式已在行业先行者身上得到验证。例如,特斯拉正是通过复用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庞大算力与真实世界数据,来持续训练并迭代其Optimus机器人,同时将早期版本部署于自家工厂中进行实地测试。特斯拉的实践路径,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参照的技术与商业化范式。
从“蓝图”到“战场”,2026年成关键节点
随着战略价值的明确与技术路径的清晰,车企们的机器人计划已不再停留在蓝图阶段,而是进入了实战推进期。
在小鹏汽车2025年Q3财报电话会上,董事长兼CEO何小鹏预判,2030年小鹏机器人的年销量可能会超过100万台,并且其认为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将比汽车更大。
此前第七届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已重磅亮相。据当时公布消息,全新一代IRON将是高度拟人的人形机器人,拥有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头部3D曲面显示、仿生灵动双肩,以及单手拥有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按照规划,小鹏汽车将在2026年底规模化量产高阶机器人IRON。
就在不久之前,长安汽车也发布了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里面提到,在机器人业务方面,围绕核心场景,以“1+N+X”战略布局智能汽车机器人技术和业务。据悉,长安汽车预计从明年开始,逐步发布原型机并持续迭代;此外,预计明年一季度将发布首款车载组件机器人。
在参观体验环节,长安汽车向参会投资者演示了人形机器人“小安”自主行走、武术舞蹈动作、语音交互等相关功能。
东风汽车则更加务实,刚刚“诞生”的机器人下个月即将奔赴东风汽车智慧工厂产线实训,并计划明年正式“上岗”。
广汽集团展现了传统大集团的稳健,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目前,广汽集团正通过GoMove、GoSide、GoMate等“Go”系列机器人,系统地推进其具身智能战略,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图片来源:广汽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也为Optimus的迭代与量产路线已形成明确时间表,2026年将正式投产V3版本。在产品迭代上,后续版本节奏紧凑,Optimus V4预计2027年投产,V5将于2028年推出,未来将保持每年发布新版本的节奏,每代产品都将实现重大技术改进与生产规模的大幅增长。
可以看到,当造车巨头们将机器人视作“必须拿下”的下一代智能终端,并亮出精确到季度的时间表时,一场综合了技术、制造、资本与生态的全面战争已经打响。汽车,或许只是它们重塑移动方式的起点;而人形机器人,才真正承载着其通向未来的宏大蓝图。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