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车,成酒店“平替”?)
自从要把车当作“第三生活空间”的宣传语出来后,现在的新车都越做越大、越做越长。紧凑型尺寸向中级车看齐,中级车可比肩中大型车,而中大型车长5米几乎已是标配。车企的营销话术直接变成:将座椅全比例放平后可“当床睡”。
由此产生的疑问是,长途自驾或特殊场景时,消费者真的会将车当成酒店平替?在大城市,会想省去房租而睡在车上吗?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车身尺寸的不断扩大,究竟是反映了市场的真实需求,还是车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推动的“尺寸竞赛”?
尺寸“大化”成标配
根据国家标准,乘用车按照车身尺寸、排量等参数被明确划分为多个等级。
其中,三厢轿车以车长为主要判定依据:微型车(A00)车长不超过4米;小型(A0)3.7-4.4米;紧凑型(A)4.2-4.8米;中型(B)4.5-5米;中大型(C)4.75-5.2米;大型车(D)门槛设定为车长不低于5米。
两厢轿车及运动型乘用车则主要依据轴距划分,其中,中型车(B)轴距上限是3米,大型级别(D)则超过3米。而SUV、MPV等多功能乘用车也有类似的分级标准,比如小型车(A0)车长小于4.5米,中大型级别(C)通常车长超过4.9米,轴距大于3米。
但国标也提醒道,“同时符合多个级别的车型,由制造厂自主决定。”正因国标自由度颇高,新能源产品为了与油车形成错位竞争,加速市场渗透步伐,开始在车身尺寸上下功夫。
盖世汽车发现,当前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产品尺寸已明显突破原有等级界限。而且,相较同级别的燃油竞品,主流新能源产品车身尺寸普遍更大、轴距更长。
主流紧凑型新能源车的平均车长普遍为4.6-4.8米,轴距多超过紧凑型的标准上限(2.8米),达到了中型车标准。
例如,同是紧凑型车,比亚迪秦PLUS车长达4780/4795mm,远大于上汽大众朗逸的4561/4678mm,轴距也是前者长30-60mm。但对比经销商上报的终端售价,两款车型相差无几。
尺寸的错位竞争策略较为成功,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显示,比亚迪秦PLUS单月销量在3万辆以上,能比朗逸多卖万辆。对此,消费者也深有体会。有吉利车主告诉盖世汽车,“我虽然买的是紧凑型新能源SUV,但达到了中型SUV的尺寸标准。”
再看中大型新能源车的尺寸则普遍突破5米,部分车型达到5.2-5.3米,直接对标传统大型轿车标准,价格则下探至20万元以内。要知道,在燃油车时代,车长达到5米、轴距3米的中大型车,往往是高端车的专属。
以宝马5系为例,这款经典的中大型豪华轿车,车长为5175mm,轴距3105mm。而宝马X5定位中大型豪华SUV,车长5060mm,轴距为3105mm。两款产品的指导价分别为43.99万元起、61.5万元起。
奥迪、奔驰等豪华品牌的中大型产品同样如此,车长和售价呈正相关。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大尺寸是彰显品牌溢价的重要特征。
然而,如今在自主品牌冲击下,中大型产品不仅迎来尺寸加长,还有价格的下探。其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将5米中大型车的价格下探至了15万元以内。有观点认为,这种“以大取胜”的竞争策略,不仅在视觉上强化了产品的气场,也在心理层面给消费者带来“物超所值”的错觉。
以吉利银河星耀8为例,定位于中大型轿车,车长5018mm、轴距2928mm,官方售价仅12.58万至16.58万元,并有约1万元的终端折扣。还有奇瑞风云A9L、领克10 EM-P等5米级轿车,起售价都低于20万元。
15万元买车长在4.9米及以上的中大型SUV也变得习以为常。零跑C16、传祺向往S7、奕派008等产品的车长都在4.9米左右。
相较之下,同级别的主流合资车型如途昂虽然车长占优势,但限时起售价高达24.99万元。豪华品牌如特斯拉Model Y L版本售价也超过30万元。价格之外,合资/外资在配置丰富度、智能化水平方面,也与自主竞品有一定差距。
不过,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及稳住市场份额,部分合资品牌也在调整产品竞争策略。
如东风日产新上市的新能源中大型产品N7,车长达4930mm,轴距为2915mm,起售价仅11.99万元,完全向自主竞争对手看齐。N7价格的下探、产品力的提升,使其月销量迅速过万。还有,沃尔沃XC70插混版限时售价下调至26.99万元;奥迪新上市的车型A5L,限时售价低至25.99万元。
由这可以看出,在自主品牌掌握了智能电动化的产品定义权和定价权后,合资品牌只能主动跟进,才能跟上市场竞争的快节奏。
谁是“大车潮”的推动者?
谁是这场“尺寸竞赛”的先行者?
有品牌技术研究员表示,“大车趋势是理想向行业传递的信息”。理想L系列车长均超过4.9米,凭借精准的家庭用车定位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2024年,理想全年销量达到50万辆,成为中国新势力销量冠军。理想,也是最快实现正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理想的成功验证了“大车=高端”的心理逻辑在新能源时代依然有效,促使车企跟进类似的产品定位。就此,大车、全尺寸产品热潮来了。
由这来看,汽车变“大”根本驱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上述技术研究员表示,市场导向促使车企将车越做越大。根据J.D. Power调研显示,2024 年过半中国消费者购车时将空间因素作为首要考量,并倾向于全尺寸SUV。
图片来源:魏牌
这与中国自古以来“以大为美”的价值观有关,深刻影响着中国消费者的选择机制。“国人喜欢大车,开出去既气派又有面子”,有汽车分析师如是道。中国消费者对大车的偏好影响了全球汽车巨头在华的产品策略。
早在燃油车主导时代,几乎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都会推出“加长版”车型。奥迪A6L、途观L、探岳L、锐界L——带着“L”标识的车型,都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产物。虽然大部分外资品牌的车型没有加“L”这个点缀,但导入中国市场的也大多是加长版。
进入智能电动化时代,对“大空间”的偏好得以延续甚至愈演愈烈。以理想、问界等品牌为代表的大尺寸车型热销就是佐证,从而带动更多车企跟进推出大车。
除了市场需求导向,车企将新能源车尺寸做得比同级燃油车大,或是将价格压得更低,也是为了在市场上有所突破。毕竟,如果是同样的车身尺寸和配置,那么在早期与燃油车的竞争中将没有太大优势。
与此同时,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大尺寸车型亦是品牌向上、提升溢价的重要手段。在传统认知中,中大型车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品牌定位和更昂贵的售价。通过推出更大尺寸的车型,自主品牌得以摆脱“低价低端”的固有印象,向更高价值区间进军。
随着自主品牌制造能力与成本控制的提升,这种溢价逻辑被放大并下探到更低价位:当同样的轴距和车长能够出现在更大众的价位段时,厂商便以“同级更大、更豪”的话术作为卖点,刺激消费者认为“更大的车=更高的价值”。
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价格锚定与体验锚定双重作用,使得以尺寸为载体的溢价策略依旧有效。
尺寸的增加还带来了配置竞争的升级。当动力、续航等核心指标在同一价位被快速追平后,车企为了差异化开始在舒适性、车内体验、座椅布局等方面发力。尺寸成为承载这一切的基础平台。车身变大意味着可装载更多的智能配置、舒适性设备和娱乐系统。理想早期主打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就是其卖点之一。
大空间不仅满足了多场景使用(露营、亲子出行、商务接待、移动办公等)的需求,也让“得房率”(即可利用的内部空间)成为产品竞争的新维度。现阶段,车企之间的竞争维度,已从最初的价格战、配置战,延伸到空间战。
电动化技术的进步,则是车企能优化车内空间布局的主要原因。相较油车受机械结构限制,纯电平台通过底盘扁平化、机舱布局优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得房率”的显著提升。以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为例,将电芯直接集成到车辆底盘结构中,进一步节省了空间。
在车企营销“教育”下,汽车不再仅仅是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可以移动的“第三空间”。该观点正在被年轻消费者逐步接受。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又进一步推动了车企对大空间的追求,形成了良性循环。
大车的“代价”可承受
现在,无论是商业区、路边还是住宅区的停车区域,中型车、全尺寸车等较大体型车辆的比例明显上升。“大车”热潮背后,是现实便利与心理满足的叠加,但其代价同样不容忽视。
从经济层面看,大车的购置与使用成本同样更高。自主品牌让5米车进入15万元区间,看似“花小钱买大车”,但购车只是开始:更大的轮胎、更高的保养成本、更贵的保险等,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养车成本。
“大车化”还会对道路与基础设施施加新的压力。更宽的车身意味着更大的转弯半径、更长的刹车距离和更高的盲区风险。而在一些老城区,道路平均宽度与停车线划标准已无法适配“大车化”,可能会导致通行效率下降、拥堵时间延长、车流组织更复杂。
有分析师认为,车长超5米停车就会变得困难。过去设定的标准车位通常宽2.5米、长5米。而如今许多中大型车的车长在5米左右,车宽逼近2米。这导致车位空间日益紧张,两车间距缩小,使得上下车与开启车门的操作空间受限。停车,成为大车用户普遍的“痛点”。
据悉,不少城市新建停车场都有扩大车位尺寸或加大柱网间距的计划。例如山东济南、聊城等出台了指导性文件,要求设计过程中加大车位尺寸。但这也意味着建设成本上升、可供车位减少。
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停车不是用户购车时考量的关键因素”,某品牌技术研究员举例道,“北京胡同里停车那么难,其实也没有多少微型车。”因为,消费者购车时,其实更关注品牌、价格、造型、智能化配置等,而非停车问题。
更何况,为让消费者安心选购“大车”,车企通过智能化技术,正在积极解决停车难和开车难等问题。
自动泊车、全景影像、车位到车位等功能的逐步普及,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四轮转向、线控转向等新技术的应用,则有效缩小了大尺寸车辆的转弯半径。比如,高山7作为一款车长超5米的MPV,转弯半径才5米6。
因此,大车的“代价”虽然存在,却被社会化、技术化、心理化地“稀释”了。毕竟,停车位紧张、能耗上升与公共空间消耗等是社会性问题。作为消费者,更在乎是否享受到了个人舒适、空间自由与心理满足。也就是说大车带来的问题,是“可接受的代价”。
尤其是在自驾游热潮下,“大车”的实用性更强了,可变成“生活居所”。充足的储物空间、丰富的娱乐功能、自带外放电、后排放倒后可变成双人床、车内可投影等功能,都让车不再局限于交通工具,而是酒店的平替。因此常有消息称,“自驾游‘住床车’的人变多了,高端酒店入住率下滑。”
趋势并非一成不变
但是,汽车尺寸会一直大下去吗?从发展趋势来看,或许不会。“太大的化既不好开也不好停,大部分消费者可能也接受不了,”有汽车行业人士表示。当汽车保有量真正达到饱和状态,消费者对汽车的追求可能会发生变化。
截至2024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53亿辆,人均汽车拥有量约250辆/千人,远低于美国的约868辆/千人、日本的约624辆/千人。其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400余万辆。
有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6亿辆。另据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或达1亿辆。
图片来源:吉利
现阶段,消费者对“大而全”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源于汽车在家庭中的实用性功能和社会地位附加值。因此,消费者倾向于选择能够满足所有场景需求又有“面子”的车型。然而,当一个家庭拥有两辆甚至三辆车时,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技术的发展也在为车企停止“尺寸竞赛”创造可能。当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进入普及阶段,车辆从“私人物品”转向“共享工具”,空间需求将被重新定义。
根据量子位智库测算,预计到2030年国内Robotaxi渗透率将达50%,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00亿元。
当L4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真正普及,车辆共享率大幅提高,个人对拥有“移动空间”的需求可能会下降。更小巧、更高效的专用自动驾驶舱或许会成为新趋势。
政策的引导也可能成为推动力量,比如征收拥堵费、环境税。法国、德国等已对或计划对高排放、大尺寸车辆征收额外的环境税;新加坡、伦敦、纽约等地则对进入市中心的大型车辆收取更高的拥堵费。伦敦征收拥堵费20余年来,市中心车流量减少约20%,堵车时间下降40%。
中国目前虽然尚未针对乘用车尺寸征收差异化税费,但在2010年前后,国内多个城市也曾探讨引入拥挤费,然而因该项政策推行需以发达公交系统为基础而暂时搁置。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文化的潜在转变。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由于精神物质富足,他们对于“面子”的追求可能不再那样强烈,或许会更看重生活品质和精神满足。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发布的《2025汽车八大人群新能源车用车行为洞察报告》显示,约六成用户不再只追求智能化配置,而是注重用车性价比、与自身生活的适配度。消费理念的转变,可能促使车企调整产品策略,推出更多注重效能而非尺寸的车型,以增加参与下一阶段竞争的筹码。
当然,这种转变不会一蹴而就。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饱和、共享出行的普及、政策的引导以及消费观念的演变,汽车尺寸无限增长的趋势终将迎来拐点。对此,车企乃至整个汽车行业都是有所预见的,默认5米左右的车长为上限。
不难看出,未来的汽车市场,可能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面貌:大车依然有其市场,但车身尺寸不再是车企“内卷”的手段。消费者的选择也将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心仪的车型。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