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动力电池混装:担任B角的欣旺达最受伤)
当一辆辆贴着"宁德时代电池"宣传海报的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时,部分车辆的电池舱里却悄悄躺着欣旺达的电芯。这种明A暗B的混装模式,正在动力电池行业上演。
2025年上半年,欣旺达以9.07GWh的装车量位居行业第六(国内),市场份额为3.03%,这一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2025年1-6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
其核心技术指标与头部企业的差距已显著缩小,却因长期担任B角供应商,陷入"品质被误读、价值被低估"的困境,成为混装模式下受认知偏差影响较深的企业。
01混装陷阱:
B角身份的认知枷锁
动力电池混装已形成成熟的"三级梯队"供应体系:宁德时代作为绝对A角占据主导份额,比亚迪弗迪电池依托垂直整合自成体系,欣旺达等二线企业则在剩余份额中争夺B角位置。
这种层级划分在终端市场形成了隐蔽的认知偏差。部分车主反馈显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提走搭载欣旺达电池的车辆后,会因品牌差异对二手车估值产生顾虑。
事实上,从公开的电池性能测试数据来看,欣旺达的循环寿命、热失控防护等核心指标已接近头部水平,但其产品却因B角身份被默认"次于A角",这种认知落差与技术实力的实际差距并不匹配。
技术标准的从属地位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误解。为适配整车厂的统一标准,欣旺达需按A角企业的技术规范调整产线,导致其自研的多项专利技术难以完全施展。
据欣旺达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其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为8.8%(2025年一季度已提升至12.9%);同期宁德时代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其动力电池毛利率为18%—20%,中创新航则为14%—15%。
这种差距并非完全源于技术差距,更多来自供应链地位的不对等——B角身份使其不得不承担更多适配成本,却难以获得对等的品牌溢价。
02市场悖论:
规模与认可的失衡困境
欣旺达陷入典型的"B角悖论"——为证明产能稳定性被迫扩产,却因份额不足导致规模效应难以释放。闲置产能产生的折旧成本对净利润形成一定影响,反过来又削弱了其价格谈判的底气。
海外市场的拓展同样受制于这种身份标签。尽管欣旺达进入雷诺-日产联盟供应链,为其e-POWER混动系统提供电池产品(主要搭载于欧洲市场的Clio、Micra等入门车型),且其电池性能通过了严苛的国际认证,但仍主要应用于入门级车型。
据欣旺达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其动力电池海外收入占比约18%,但毛利率较国内业务低2.3个百分点,这种"同等品质、不同定价"的现象,本质是B角身份导致的价值错配。
原材料采购的规模劣势进一步加剧了困境。头部企业凭借巨大的采购量获得成本优势,而欣旺达虽在材料研发上投入不菲——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5.94%(动力电池研发占比超6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却仍因采购规模有限,难以在成本端缩小差距,这种局面易使外界误解为"成本高源于技术不足"。
03破局之困:
技术与市场地位的错位
当混装成为行业常态,欣旺达的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形成了明显错位。
其官方信息显示,第二代全固态电池实验室样品已实现较高能量密度目标(实验室阶段能量密度达400Wh/kg以上),在叠片工艺、热管理系统等领域也积累了数百项专利,但这些技术成果因B角身份难以获得整车厂的优先适配,导致技术商业化进度相对滞后。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体现了这种认知偏差。截至2025年8月1日收盘,欣旺达(股票代码:300207)报收于21.35元,较前一日下跌1.07%,这一价格较其历史高点(2021年11月10日的55元)已下跌约61.2%(数据来源于同花顺行情系统公开记录)。
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298.78GWh,同比增长47.3%(全球同期装车量504.4GWh,同比增长37.3%);其中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占据66.6%的国内市场份额(全球市占率分别为37.9%、17.8%,合计55.7%)。
在行业快速扩容的背景下,技术实力并不逊色的欣旺达仅能分得3.03%的份额,这种"技术未被充分认可"的现状,正是B角供应商面临的突出问题。
对于欣旺达而言,真正的困境并非技术落后,而是混装模式下的B角标签已成为难以撕去的认知枷锁。
当市场将"次要供应商"等同于"品质次等",当车企将B角份额仅作为议价工具,这家拥有扎实技术积累的企业,或许需要一场更彻底的价值重估,才能打破"做得好却不被认可"的困局。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