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热点推荐 - 正文

【之家周报】中汽协建议停止发布周榜 特斯拉百度解决压线问题

来源:汽车之家 2025-03-24 06: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之家周报】中汽协建议停止发布周榜 特斯拉百度解决压线问题)

汽车之家 行业 本周行业方面,中汽协建议车企停止发布销量周榜,禁止拉踩同行,各类周榜等碎片化信息过多容易误导消费者。

多家车企发布2024全年以及Q4季报,最受瞩目的小米迎来新老业务全面大爆发,小米汽车现在最大的瓶颈就是产能,正全力解决中。理想财务依然稳健Q4营业利润创新高,但研发投入保守,让人既满意又担忧。小鹏汽车创单季度营收最佳纪录,预计2025年内实现单季盈利,未来3年最值得看好!极氪4季度营收增长5成,亏损收窄3成。

传统车企方面,吉利在业绩会上认为内燃机依然大有可为,“油电同权”后资本市场将重估燃油车业务。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后,再发布“5分钟闪充”震撼市场。

海外方面,马斯克近期迫于特斯拉销量锐减,减少了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政治方面的言论以求稳住销量。国内开启和百度合作,解决FSD“闯红灯”“压实线”问题,以及开启FSD免费试用,抢占中市场。

3月1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倡议汽车行业规范数据发布,停止对外发布销量周榜。中汽协还指出,部分车企定期发布销量周榜,数据来源不明,引发舆论误读,扰乱行业秩序,加剧了车市“内卷式”恶性竞争。

1. 理想汽车首次提供周度销量数据,曾被举报后中断

a. 2023年初开始,以理想汽车为代表的部分车企根据市场服务机构提供的零售端汽车上险统计,定期发布造车新势力周销量榜单,将车企销量比拼从以月为单位升级到以周为单位。

b. 2023年5月初,理想汽车曾中断发布榜单一段时间。李想当时在个人社交媒体上称:“我们被很多同行举报,所以暂时不能发布上险量数据了,非常遗憾”。

c. 但时隔不久,2023年5月23日,理想汽车重新恢复发布榜单。

2. 理想发布周销量,释放的是自身实力信号

a. 2023年理想汽车的交付量达到37.6万辆,同比增长超180%。同年,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的交付量均不足20万辆。2024年,理想汽车交付量超过50万辆,继续在新势力车企中维持销冠地位。

b. 理想每逢周二发布周榜单,但3月18日周二这天,理想未按常发布榜单。

3. 蔚来不建议发布周销量,也承诺永远不会发布周榜

a. 2024年7月,蔚来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斌公开称,能否不发周销量榜?他认为,每家车企都会公开宣布月销量,这个数据需要经过审计,可以确保可靠。李斌称,蔚来承诺如果做到销量第一名,永远不发周榜。

4. 行业效仿理想,各类周榜层出不穷,不排除有误导舆情可能

a. 市场上出现各类每周排行榜,例如中国市场轿车销量榜、6座SUV、MPV销量排行等。榜单层出不穷,折射出汽车市场竞争趋向白热化,销量成为消费者选择某个品牌的重要参考指标。

5. 中汽协提议:避免对比性描述,禁止拉踩攀比等恶性竞争

a. 近期,华为尊界S800在发布会中对标奔驰迈巴赫引发舆论热议

b. 中汽协还建议,汽车企业宣传应聚焦自身经营成果,宣传内容应关注企业自身技术突破、产品创新及服务升级,避免使用对比性表述、发布关联性排名等内容,禁止通过拉踩、攀比制造恶性竞争。

短评:

每个公司有自身的销售、交付节奏,周销量不能反映公司真实运营情况。中汽协认为,倡议企业停止对外发布销量周榜,避免碎片化信息引发片面解读,减少误导性舆情对市场的干扰。

3月14日,特斯拉在中国推出FSD(Full-Self Driving)智驾功能后,实际表现不佳,车辆“闯红灯”“压实线”,违反交规行为频发。百度开始配合特斯拉中国解决上述问题。

3月17日,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推出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免费体验活动,满足硬件要求的车辆可获得体验资格,免费体验为期一个月。

拓展阅读:

1. 百度合作是FSD落地中国的重要因素

a. 按照国内规定,没有地图资质的企业不能大规模采集包含地理信息的数据。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在2021年出台《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对重要数据出境作出严格限制和规定。

b. 2024年4月,特斯拉CEO马斯克突访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接见。此次会面之后,特斯拉FSD在华落地事宜迅速推进,百度和特斯拉在地图领域达成合作,特斯拉国产车型也通过了中国数据安全监管要求。特斯拉FSD得以在中国落地,便是与百度合作满足了监管部门要求。

2. FSD免费体验将提升消费者尝试的热情,但不要恶意不专业测试比对

a. 特斯拉中国称,希望试用用户基于善意去体验FSD,非善意用途包括故意贬低FSD、恶意不专业地测试对比等。

b. 特斯拉FSD需要付费才能开通,在中国市场的购买价格为6.4万元。

c. 特斯拉中国推出FSD限时免费体验,料将提升消费者尝试的热情,有利于增强车辆市场竞争力。

短评:

百度受到和FSD合作的消息,18日港股股价大涨12%,特斯拉明确表示与百度的合作仅限于地图导航层面,网传提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性能的合作并不属实,随后股价连跌3天,回吐所有涨幅。

特斯拉是全球智能驾驶标兵,但目前在各大全球主要市场的销量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亟需抓住这轮中国市场机会。

3月14日晚间港股盘后、美股盘前,理想汽车发布了 2024 年第四季度财报。从结果来看,四季度业绩和2025年一季度预期都不是太好。

2024年,理想汽车共交付汽车50.1万辆,同比增长33.1%;取得营收1445亿元,同比增长16.6%。同期,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31.9%至80.5亿元,没有保持增长。

1. 汽车毛利率:低于市场预期和公司指引,主因是单车成本

a. 每季度最关键的汽车毛利率指标上,理想低于市场预期。本季度汽车业务毛利率仅19.7%,环比下滑了1.2个百分点,而理想上季度小会上指引还有20%+,所以市场一致预期还在20.6%,大行预期甚至都达到了21.3%。1.

2. 利润率:依然稳健,未受市场激烈竞争影响,也是控费的结果

a. 理想四季度在含金量比较重的经营利润上,环比增长了2亿,比较稳健,经营利润率达到历史高点的8.4%。

b. 经调整净利润方面,本季度40.4亿虽然基本符合大行预期,但是主要是依赖一笔4亿的利息收入贡献带动的,质量一般。

3. 2025年1季度销量指引:不错,但以降价为前提,1季度毛利率或再下跌

a. 2025年一季度销量指引8.8万-9.3万辆,推算3月销量为3.2-3.7万辆,环比2月上升0.55-1.05万辆,主要由于三月降价带来的提升,整体指引还可以,降价确实看到有效果。

4. 费用控制严苛,是裁员和研发费过于保守导致

a. 研发费用方面,低于市场预期4亿。另外由于裁剪人员导致的雇员薪酬减少,以及四季度无新品上新,以及纯电上市推出到下半年,预计研发费用会平移到2025上半年。

短评:

让人即满意又担忧,在竞争非常激烈的Q4,收入增长放缓,毛利率也降低不少,但是经营利润却很稳健,大幅增长22%,经营利润率也达到了8.4%的历史高点。

好的方面,就是理想这家公司经营依旧非常稳健,效率很高,成本控制能力很强,没有因为市场的激烈竞争,影响到公司的盈利能力,这当然值得称赞。

令人担忧的方面,盈利优秀是用相比其他车企较低的研发费用实现的。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阶段,研发投入过低反而不是好事。

25年的竞争肉眼可见的比24年更加激烈,但是在研发投入,新车型推出等方面是偏保守的,理想的现金储备如此之多,真的有必要这么计较投入产出比吗?

3月18日,小米集团公告,2024第4季度营收1,090.1亿元,同比增长48.8%,预估1043.8亿元;第4季度净利润90.0亿元,预估52.5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8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9.4%,其中包括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人民币7亿元。

重点业务:电动车,产能是最大瓶颈

a. 2024Q4 电动车&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7亿人民币,24年电动车&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62亿人民币;

b. 截至2024年12月31日,Xiaomi SU7系列首年交付量达136,854辆,电动车ASP为23.45万。

c.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58个城市开业了200家汽车零售店。

d. 小米SU7 Ultra开售了以后需求非常好,现在仍然是13周到16周的交付期;小米SU7系列热度不减,现在等待时间可能要接近40周。

小米电话会卢总的问答笔记总结:

短评:

小米汽车还处在大投入期,这些投入可能是核心技术的研发、多车型的开发、工厂的投入、智驾的投入等等方面。目前,小米内部对汽车业务没有非常明确的盈利时间表,但会努力去改善整体的利润情况。

小米汽车现在最大的瓶颈就是交付,交付最大的瓶颈就是产能,现在整个公司都在全力以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产能、提升交付。

2025年3月18日晚间,小鹏汽车公布2024年四季度财报,2024年最后三个月,小鹏汽车销量大涨,公司录得营收161.1亿元,同、环比分别增长23.4%、59.4%,创造了公司单季最佳业绩表现。

小鹏汽车该季交付量接近9.2万辆,同样创下历史新高,同、环比分别增长52.1%和96.6%。公司财务情况亦有所改善,同期净亏损为13.3亿元,同、环比分别收窄1.3%和26.4%。

主流车企智能化能力定性综合排序(截至2025Q1)

a. 第一梯队:华为/小鹏/理想紧追特斯拉

b. 第二梯队:其他自主品牌预计2025年发力追赶:高速&城快NOA普及,高端尝试城市无图NOA

短评:

复盘百年汽车历史,每一轮技术创新驱动下消费潮流变化都会诞生新的王者!每一轮的王者气质:1)战略上需要为那轮产业趋势所生;2)技术需要成为引领者;3)形成一套平台架构能支持全品类占领用户心智。电动化是能源革命,智能化是出行革命,小鹏有望成为这轮产业趋势最佳受益者。持续坚定看好!

3月10日,比亚迪发布了一套新的充电系统,可以在短短5分钟内为比亚迪自产电池增加约470公里的续航里程。

“超级e平台”(Super e-Platform)的发布,让比亚迪站到了全行业电动汽车电池开发竞赛的前沿,将使电动汽车充电与燃油车加油一样快。此前在今年2月,该公司刚刚宣布将在所有车型上免费安装“天神之眼”(God's Eye)高阶智驾系统。

拓展阅读:

1. 比亚迪如何大幅提高充电效率?1秒增加2公里

a. 超级e平台的充电功率为1000千瓦,电流高达1000安培。这意味着它可以以每秒2公里续航里程的速度给电池充电,在5分钟内增加400公里的续航里程。

b. 此次技术发布表明,比亚迪已经扫清了超快充电的几个障碍,包括安全风险、电池寿命缩短以及安装超快充电桩的额外成本。这将有助于解决消费者的抱怨,即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电动汽车充电时间太长,增加了他们对长途旅行中电量不足的“里程焦虑”。

c. 私募基金Mobility Impact Partners合伙人谢伊•纳塔拉扬(Shay Natarajan)表示,与西方汽车制造商相比,比亚迪使用了一种更为先进的电池冷却系统,比亚迪似乎也在电池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最有可能是固态电解质技术与“硅阳极”技术的结合。

2. 特斯拉有世界上最大充电网络,但充电效率不如比亚迪

a. 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充电网络之一,也是该公司在电动汽车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

短评:

欧洲各主要市场电动车销量开始下降,但混合动力车不受欧盟反补贴关税的影响,比亚迪将为欧洲消费者提供纯电动汽车以外的选择,例如Seal U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比亚迪还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将其高端品牌“腾势”(Denza)推向欧洲市场。

对于美国市场,比亚迪没有推出电动汽车的计划,而且在墨西哥建厂的计划也尚未决定。但比亚迪也并不担心特朗普的政策会导致全球转向电动汽车的进程放缓。

3月20日举行的业绩电话会上,吉利汽车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发表上述观点。“车企如果没有燃油车业务会成为一个缺陷,有燃油车业务的车企会更值钱。”桂生悦说。“油电同权”实现后,资本市场对汽车企业的估值方法将发生变化。

拓展阅读:

1. 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存在政策落差

a. 主要是指国内新能源汽车可享受购置税减免优惠。2025年底之前,满足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可以免征购置税。

b. 从2026年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半按5%征收。优惠政策将于2027年底结束,届时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将按相同税率缴纳购置税。

2. 车企不能放弃燃油车业务

a. 汽车企业要保持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一定比例,但整个汽车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仍有燃油车需求,车企不能放弃燃油车业务。

b.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亦称,未来汽车产品的动力形式是多元的,燃油车还会占据一定国内市场份额,全球市场更是以燃油车为主。

3. 极氪也有了燃油车业务,有内燃机的产品利润更高

a. 2024年11月,极氪宣布收购吉利旗下领克汽车股权。两家企业于2025年2月完成合并。领克汽车是对标大众、丰田等品牌的燃油车企业,近两年开始推出混动和纯电动车型。

b. 两家企业合并之后,极氪也有了燃油车业务。此外,极氪品牌自身也计划在2025年推出一款混动车型。

c. 过去纯电动车企在资本市场估值很高,而现在,即便是初创车企,也都在推出带内燃机的混动车型。

d. 极氪希望在2025年某个季度实现盈利。“有内燃机的产品,一般利润更高。”

e. 2024年,极氪全年取得营收759.1亿元,同比增长46.9%;全年净亏损为57.9亿元,减亏29.9%。

短评:

2024年12月,销量排名前三的造车新势力都主打增程式混动产品。全球车企中能够仅靠纯电动汽车盈利的只有特斯拉,其他仅有纯电产品的车企无不在亏损泥潭中挣扎。

每天行驶里程小于100公里的车辆占比高达95%。这意味着电动汽车追求长续航是资源浪费,但又不得不备好充足的电池应对其他5%的场景。插电式混动汽车可以匹配较小的电池满足日常需求,用内燃机来应对少数使用场景。另外,内燃机对于商用车更加重要。

乘用车混动技术令内燃机迎来“第二春”,重视内燃机不无道理。(汽车之家 图文 吴沛哲)

fund

询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吉利汽车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

询价信息已提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