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热点推荐 - 正文

上汽乘用车与美团跨界合作,图什么?

来源:盖世汽车 2025-01-24 07:00:5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上汽乘用车与美团跨界合作,图什么?)

最近,汽车圈又多了一起跨界合作案例。

近日,上汽集团乘用车与美团携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用户服务体验,构建全生命周期汽车业务生态系统。

对上汽乘用车而言,此举是深化线上新零售模式的又一探索;对美团来说,则标志着其在汽车后市场的战略性布局。

双方合作范围是什么?

上汽乘用车与美团的合作具体范围涵盖售前售后的全购车流程。

根据协议,上汽乘用车将与美团在试驾、购车到车后市场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上汽乘用车600多家经销商门店将全部入驻美团平台,通过线上展示产品信息和优惠活动,并沉淀订单、评价等数字资产。同时,双方将试点在美团平台上完成电商车型的新零售业务闭环。

上汽乘用车计划借助美团AI直播等技术和平台数字化经营工具,加速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上汽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表示,“此次与美团的战略合作,是上汽全面数字化变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双方携手推动品牌营销及新零售模式探索迈出了关键步伐。”

图片来源:上汽乘用车

目前,合作落地仍需时间。盖世汽车打开美团APP,暂未发现与本次合作相关试驾、购车等信息。

目前,美团APP上线的的养车/用车业务涵盖洗车、美容、保养、维修、租车、买车等服务,点进卖车界面,也有多家4S店入驻。但该业务不是在首页推荐界面。美团首页推荐仍以外卖、超市便利、酒店民宿、美食等为主。

而且,相较汽车之家、易车等第三方平台,美团买车UI界面显得较为凌乱,未按品牌、车型、价位等分类,主要根据用户定位推荐就近4S店,有点类似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提供的服务。

美团养车/用车界面已上线多年。在2023年时,有消息称,美团取消汽服门店入驻费用,吸引到全国各地数万家4S店入驻。这折射出其对汽车后市场的野心。汽车后市场作为万亿规模市场,吸引了诸多企业布局。

图片来源:美团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亿辆,其中汽车数量超过3亿辆。灼识咨询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汽车服务市场规模已达2万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9%。

此次与上汽乘用车的合作,或有望帮助美团拓展并规范养车/用车业务,进一步夯实其在汽车服务市场的战略布局。

新零售模式已“不新”

实际上,整车企业与电商平台的跨界合作已成为汽车零售的常态。

华为旗下的鸿蒙智行近期也入驻天猫、京东两大电商平台,开设线上官方旗舰店,展示享界S9、问界新M7、智界R7等全系列车型。值得注意的是,鸿蒙智行旗舰店并不直接销售车辆,而是提供“1分钱预约试驾”活动。而点进页面会发现,是“免费下单领取”。

图片来源:天猫汽车

电商平台在汽车后市场的布局日益深入。天猫汽车自2016年成立,已发展为综合性汽车服务平台,业务涵盖卖车、用车、养车、摩托车、电动车等。在天猫汽车平台,目前已有吉利、沃尔沃、星途、丰田等数十家汽车品牌入驻。

“双十一”期间,天猫汽车商家增长近30%,百万单品成交增长超33%。以别克GL8为例,当期订单量接近2000单,品牌单车型销量渗透率高达85%以上。对销售收入的直接带动,是天猫汽车吸引到众多车企及相关汽车企业入驻平台的原因。

京东于202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京东汽车成为京东集团旗下第6个子品牌。京东汽车涉足整车、摩托车、电动车业务,提供在线选车、线上预订、线下试驾、以及代理上牌等服务,目前合作车企数量也多达数十家。同时,还与汽车配件、汽车用品、汽车装饰等品牌商合作,开设有京东京车会自营店。

两大平台还延伸至汽车维修领域:京东养车拥有超2000家门店及4万家三方直连门店;天猫养车合作汽车品牌近70家,年整车单量达280万。

业内人士认为,整车企业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并非简单销售,而是重塑汽车零售链路。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曾比喻,“智能电动汽车本质上就是一个大号手机”。当前的主流消费者,购物方式已从线下转向线上。车企卖车也需要契合市场购物环境的变化。

然而,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的特殊性不容忽视。消费者购车时往往已有品牌偏好,尽管会在线上平台比较,但最终仍倾向于线下4S店或直营门店实车对比和试驾。

车企与电商平台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引流和销售,以契合年轻消费者多变的购物方式。但要提高线上成交量和购车线索转化率,关键还是在于产品竞争力和消费者信任度。

询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线上线下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

询价信息已提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