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热点推荐 - 正文

对话大众品牌高层:如何把握新时代机遇

来源:汽车之家 2023-04-23 16:49:3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对话大众品牌高层:如何把握新时代机遇)

[汽车之家 行业]  4月18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如期举办。本届车展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方向,众多车企高管、供应链企业代表、咨询机构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汽车行业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在本届车展期间,汽车之家与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Thomas Sch?fer)、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 孟侠(Stefan Mecha)、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技术研发负责人Kai Grünitz进行了深入交流。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Thomas Sch?fer)』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 孟侠(Stefan Mecha)』

『众汽车乘用车品牌技术研发负责人  Kai Grünitz』

如今,价格战已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中最火热的话题,电动车、燃油车均受影响,车企们承压较为严重。在孟侠看来,产生价格战的原因是补贴退出、排放标准切换以及整体市场下行压力所导致的综合作用。但他也同样表示,第一季度大家面临的压力并不等同于中国车市的最终走向。整体市场的前景仍然客观,所以大众不会参与进价格战。

在此基础上,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赢得更多拥趸,大众需要随时代而变,倾听并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事实上,很久以前大众在华业务便已开启了“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如今在电动化领域的车型是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制定的、车机系统是按照中国消费者偏好打造的,在未来的组织架构上,就连零部件、研发也会以中国为主。

从产品角度来看,大众ID.7可以看做践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典范。据孟侠介绍,在这款车型研发之初,大众就希望把中国用户尤为关注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做到极致,因此大众把HMI人机交互界面放在上海进行对接和探索,来真正做到“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进行研发,为中国用户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同时大众也通过和CARIAD的结合,和地平线等伙伴开展合作,开发出更适合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产品。

以下为对话实录:

问:前一阵市场出现了降价潮,包括电动车、燃油车都受到了影响,车企都感觉到了比较大的压力。大众汽车对未来的形势是如何判断的?我们的业务会受到哪些影响?在未来,燃油车和电动车业务上会做怎样的平衡或取舍?

孟侠: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价格战的原因,我们有三个结论。

第一,2022年底,新能源车补贴即将结束,因此在年底前产生了集中的购车交易,这给今年第一个季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针对补贴退坡,一些厂商从他们的价格上做出了让步。

第二,今年7月底,新排放标准开始实施,旧标准燃油车清库也对价格造成了影响。

第三,和去年相比,第一季度整体市场销量下降12.5%,这也对车企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对于大众汽车来说,我们不会参与价格战。虽然中国市场竞争激烈,但不管从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到2030年整体市场存量将达到8000万,因此第一季度的压力并不能代表市场的走向。    

在合资层面,我们有很多市场营销活动,确保双方共赢,并保持良好的竞争力。中国市场虽然竞争非常激烈,但未来发展潜力不可限量,不仅是现在的燃油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未来我们依旧认为它的潜力巨大,市场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好。

问:从技术层面来说,大众汽车尤其ID.家族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上,它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孟侠:研发ID.7之初,我们就希望把中国用户尤为关注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做到极致,因此我们把HMI人机交互界面放在上海进行对接和探索,也是希望真正做到“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进行研发,为中国用户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同时我们也通过和CARIAD的结合,和地平线等伙伴开展合作,开发出更适合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产品。

『ID.7』

问:ID.7的软件实现了非常明显的进阶,大众汽车是如何做到的?

施文韬:我们从用户端进行不断地洞察和学习,同时针对对市场的研判来做产品调整。我们快速学习,同时开展了对中国市场的调研,也研究了中国用户的消费习惯,包括中国用户区别于美国和欧洲用户的独特偏好。因此,我们在中国的团队一直非常强调“在中国,为中国”理念,无论是设计、研发还是技术。随着研发周期缩短,我们能够快速适应和响应中国用户的需求。

问:大众汽车在开发ID.OS 2.0车机系统的过程中,主要做了哪些改善?

施文韬:首先,我们使用了全新处理器,它的工作效率比第一代大幅提升。同时采用了全新的HMI人机交互界面,并优化了人工智能识别过程,包括云识别等消费者真正所需要的功能,我们都积极响应加以改进。    

问:之前您曾说,2030年自动驾驶将成为全球的主流,这是一场需要尽早参与的游戏,请你们谈一谈对自动驾驶的看法。

施文韬:这一趋势非常明显,尤其在中国更是如此,每家车企,每个对汽车感兴趣的人都在谈论自动驾驶,自动驾驶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从全球层面来看,目前的情况令我们感到振奋和鼓舞,必须加速布局。在中国,大众汽车与很多软件公司展开合作,同时我们有自己的软件公司CARIAD,拥有2000多名工程师。中国的市场环境和美国、欧洲很不一样,对于软件的需求和偏好也很不一样。未来,在安全性、便捷性上,自动驾驶需要得到很好的结合。因此,我们持续对这个领域进行投资,这是非常有价值且明智的做法。

孟侠:我做个补充,我们目前看到两个趋势:第一,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都已成为主流的技术,在很多车型上已经装载;第二,很多公司在提升L2、L3甚至L4级别自动驾驶,就如施文韬先生所说,提升本土化的研发实力非常重要,尤其要稳扎稳打地做好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为此大众汽车也达成了很多合作伙伴关系,确保未来我们在自动驾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ID.7』

刚才施文韬先生已经说过,我们必须在中国做好调整和适配,因为中国的需求和其他地方很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优先考虑。

问:昨天大众集团很多高层试驾了竞品新车型,大众汽车自身保有的优势是什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第二,ID.7作为全球车,在欧洲什么时间上市?今年CES车展上,大众公布的电池是91千瓦时,国产版本的电池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施文韬:竞品试驾很有意思,我们经常会做竞品试驾,这在行业内很常见,我们希望看见其他厂商的优势,挖掘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不会去批评或评价对手,但我们会测试自己的驾乘感受。的确如您所说,昨天我们研究了一些品牌,同时也体验了他们车型的驾驶感受,对我们来说大有收获,大开眼界。就如刚才孟侠先生所说,包括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在内的技术,以及我们的中国合资企业都让我们感到充满信心。

孟侠:ID.7昨天于上海全球首秀。与此同时,包括柏林、纽约等地也在同步进行全球直播,我们在全球已经正式推出了这款车。在欧洲将今年内上市。

Kai:ID.7电池是77千瓦时,在中国或其他市场,我们会用更大容量的电池,更多细节,暂时还未确定。

问:大众汽车ID.家族在中国有不错的销量表现,但距离比亚迪和特斯拉等竞争对手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请问大众会从哪些方面抢夺这个市场份额?

『ID.6 CROZZ』

孟侠:首先,从2019年ID.家族推出以来,在市场中就收到了很好的反响,大众汽车循序渐进推进产品的推广与战略,去年ID.家族的销量已经翻了一倍,这对我们来说非常振奋人心。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既有纯电动汽车,也有插电混动汽车,也有其他技术路线的汽车。插电混动是目前发展速度相对比较快的市场,每年增速约80%以上。在纯电技术领域,很多公司也正在奋起直追,发展非常快。我们的插电混动概念车将重点放在性能上,这将是我们产品的优势。

同时,ID.系列产品在市场中广受欢迎,我们无法加入所有细分市场的竞争,必须要抓大放小,继续放大自身的优势。目前销量表现令人满意,让我们充满信心。

问:ID.7和其他竞品相比,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严格意义上ID.7是第四个国产MEB车型,接下来,大众汽车会基于MEB平台推出哪些新的纯电车型,会不会有更高端的产品?    

孟侠:首先,我们相信大众汽车品牌非常强劲,很多用户、家庭都是与我们的品牌共同成长起来的,在品牌层面我们有很好的用户基础,在中国我们已经有4000万的消费者。同时对于入门级的量产车型来说,需要大众的信任,而安全性、可靠性正是我们非常强的卖点。

『大众ID.NEXT』

第二,我们必须贴近用户,我们不仅仅是卖车,更要非常贴心,车辆使用周期内出现任何问题都及时提供服务,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ID.7 VIZZON的空间非常宽敞,不仅有媲美C级车的内部空间,还有500多升的后备厢空间。在中国,轿车占40%的市场份额,ID.7 VIZZION的宽敞空间让它非常有竞争力。

同时,包括Smart Air隐藏式智能空调系统、SkyView智能光感天幕等配置,都增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驾驶性能上,如果去试驾会感受到其驾驶性的与众不同。

在智能座舱方面,还有标配15英寸2K悬浮大屏、标配AR HUD智能导视等,都带来很强的科技感,我们把很多领先的技术都应用到了车上,如Travel Assist 3.0全旅程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至于MEB平台未来的其他车型,大家其实也已经看到了ID.NEXT,这也是我们计划上市的车型,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为时过早。明年包括ID.NEXT,还会有更多的车型会加入不同的细分市场的竞争。ID.7是我们在轿车领域强有力的竞争产品。此外,SUV对于我们来说也非常重要。

问:大众汽车在电动车领域的盈利模式是什么?随着大众汽车在电动化转型速度加快,电动车市场份额盈利压力会不会越来越大?

施文韬: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盈利能力非常重要,因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研发。

怎么去应对?成本管理非常重要。我们在中国有本土化的采购系统,如稀土、锂,以及电池中的其它化学组份都希望在中国区域内进行采购。大众汽车在成本管理上做了非常大的努力。

孟侠:补充一下,大众汽车集团整体的优势就是规模化,在成本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在高成本的电动车电池上,现在也在投入资金,建自己的电池工厂,这不仅仅是降低成本,更是以客户为先。    

问:现在中国新势力的造车逻辑是给车里加入“冰箱、彩电、大沙发”,三位对中国这样全新的造车逻辑是什么样的看法?燃油时代和电动车时代的大众汽车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造车底层逻辑上是否有全新的改变?

施文韬:把“冰箱、彩电、大沙发”都塞到车里去,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比方,正如你在车加入进更多能够享受舒适生活的东西。这和我们100%聚焦用客户的理念非常契合,我们一直也在做很多的尝试,我们非常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重视用户的需要并做出回应。

商务人士希望坐在后排、强调舒适性,对驾乘有追求的人士希望有更好的性能。因此我们需要做很多的细分,对市场细分进行差异化处理。

问:帕萨特车系之前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的成功,ID.7是一款纯电车型,但毕竟这两款产品是同品牌、同级别的产品,未来是否会担心两款车型之间产生竞争?二者未来是否是替换的关系,如何做好切换?如何区分目标用户?

随着ID.家族推出的产品越来越多,未来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大众安徽在转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区分,以及产品投放和营销推广方面是否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孟侠:从驱动形式来说,ID.7和帕萨特完全不同。从市场总量来看,整个燃油车市场不断下降,智能网联车及纯电动车的市场份额上升。在智能电动时代,在不同市场背景下两款车的不同定位就非常明确。

从合资企业的角度来说,大众汽车一直保持非常强的市场地位,我们的合作非常顺利,近四十年来我们保持着非常长久而出色的合作关系。基于“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指引,在中国强大的市场背景下,大众汽车将携手合资伙伴继续在中国的巨大成功,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未来希望继续强化的优势。

至于大众安徽,现在谈论这些问题为时过早,但我们的研发活动都是基于大众安徽所开展,未来会有很多的研发工作会转移到安徽。今年晚些会为大家分享这方面的信息,请大家静候佳音,谢谢!

问:大众汽车是最懂中国人需求的汽车制造商之一,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会采取哪些举措去读懂年轻的中国消费者?

孟侠:一直以来大众汽车对于市场高度关注,我们和客户保持频繁的接触与紧密的关系。在中国,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四五线城市都有覆盖,确保区域消费者的需求都能很好的反馈回来。同时,我们不断简化、优化洞察流程,如在一线城市有很多中产阶层,他们富足、有很好的情趣,但我们也知道这并不是简单的问题,不同城市的消费者画像并不相同,尤其是年轻群体。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不断针对目标群体做更加深入地调研与多层次的区分。在未来,大家会看到更多更详细的分析报告。我们在中国市场一直稳扎稳打,未来也会进一步把贴近市场消费者、贴近年轻一代的理念贯彻到未来发展当中。

问:造车新势力是以月甚至以周为周期迭代,而大众汽车在针对用户的体验更新上,或许时间拉得太长了。对此,会有举措的转变吗?

孟侠:我们要加快速度。但不断的频繁更新,反而对用户有侵略性,比如智能手机经常让您更新系统,我们要有合理的更新策略。

竞争对手在OTA升级方面做得非常快,因为他们的产品比较单一,但我们的车型阵容非常庞大。从ID.3到ID.6,配备ID.软件4.0之后,我们的更新速度也会更快。去年10月,我们开发软件时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考量如何更敏捷地进行开发,让我们的产品、软件都能更快地进行更新,我们会加快速度,同时以适当的频率进行更新,避免客户反感。

问:在上海车展,中国有很多的新品牌、新车型亮相,请大家聊一聊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感受,并做一下评价。另外,有没有一些中国品牌在你们看来现在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有可能成为我们重点的竞争对手?

施文韬: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进取的精神非常振奋人心,中国品牌在各方面追赶得都非常快。我试驾过很多竞品车型,有很多的竞争对手在某一领域做得特别好,我们不会抄袭或跟随其他品牌,而是要找到适合我们品牌的价值,以符合情感和品牌基因的方式来发展。

我们针对中国的“用户委员会”等项目,也一定会带来一些新发展。

询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

询价信息已提交

确定